2006年8月11日,佩特龍石油公司(Petron Corporation)僱用的M/T Solar 1號油輪在菲律賓島省吉馬拉斯海岸附近沉沒,洩漏了210萬公升的船用燃料,至今仍是菲律賓歷史上最嚴重的漏油事件。外洩的油不僅破壞了環境,也影響了吉馬拉斯人民和經濟。
織一片生態綠網,守護里山動物 里山是這兩年常出現的名詞,但里山到底在哪裡?里山一詞源自日文,指的是高山和平原之間包含天然林、人工林、人類聚落和農田的鑲嵌地景;所以,里山就在我們身邊,而里山動物就是和我們一起生活在這片地景中的各種動物。 臺灣目前有將近20%的國土是各類保護區,多位於中央山脈與雪山山脈地區,形成了中央山脈保育軸,也有些位於濱海地帶,總共保護了約45%的保育類物種。但另外還有55%的保育類如臺北赤蛙、草鴞等,就和我們一起生活在保護區以外的里山地區。 人類的開發造成了棲地的破碎化,使重要的生態系彼此隔絕、生物的基因庫變小,有些物種更可能因侷限的棲地遭破壞而就此消失。...
伍茲霍爾海洋學研究中心(Woods Hole Oceanographic Institution, WHOI)發表於《環境科學與科技學報》(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etters)的最新研究顯示,聚苯乙烯(即俗稱的保麗龍)暴露在陽光下可能在幾十年或幾世紀內降解,而非過去所以為的需要數千年。
林下生機 臺灣有61%的森林覆蓋率,其中80%為公有地。1991年,因為一連串呼籲保護森林的運動,政府宣布禁伐全臺一級天然林,臺灣的森林管理自此邁入另一個階段,積極推動全民造林,鼓勵民眾參與。 但樹木生長需時甚長,造林地的輪伐期往往以數十年為單位。全臺雖號稱有十萬林農,但私有地少,又不像日本有穩定的林業經營模式,可持續穩定獲利,根據2015年農林漁牧的普查結果,臺灣林農平均年收入只有11.5萬,也使得部分林地出現濫植果樹、茶樹,違規或超限利用等現象。 為重振林業、兼顧森林永續,並改善林農收入、振興山村,農委會林務局在2016年設立了「林下經濟小組」,結合林試所、水保局、農糧署...
英國衛報報導,多年前荷蘭少年博楊.斯雷特(Boyan Slat)所發想設計的「海洋吸塵器」近日終於成功開始蒐集垃圾了。這個600公尺長的巨大漂浮裝置,主要目的是清理面積等同三個法國的太平洋大垃圾帶。 斯雷特在推特上發表一張海洋吸塵器蒐集垃圾的照片並表示:「我們的海洋清理系統總算開始蒐集塑膠垃圾了,有1噸重的幽靈漁網和塑膠微粒!還有,是誰的輪胎掉在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