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虎路殺議題引發社會大眾關懷,九年來已紀錄100隻石虎因路殺死亡,背後隱含更龐大的數字,臺灣每年有數百萬動物死於車禍,同時威脅用路人交通安全。結合民眾參與的「路殺社」,八年來彙整全臺16萬筆動物路殺資料,找出116個動物路殺好發路段,25日記者會發布消息,邀請用路人減速慢行、關心道路生態。
曾發表著名氣候協議,京都議定書的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以下簡稱IPCC),於2019年再度提出了最新的《氣候變遷下的海洋與冰凍圈》氣候報告。這個由聯合國成立的跨政府指出,最糟的情境下,本世紀末海平面將上升一公尺,而全球各地較小型的冰川,會有八成消失融入海中,強颱等極端氣候事件發生機率增加。 將注意力自荒野拉回城市,現代社會型態帶來的污染與挑戰則更為嚴峻。其中一項與暖化同樣為現代工業引發的惡果,便是空氣污染。世界衛生組織將髒空氣列入「無聲的公共衛生緊急狀況」。根據倫...
哥倫比亞的原住民社群將這種帶有白斑的兩生類視為神聖象徵。而最近,他們容許全世界重新認識這個物種。 一種過去30年來始終被認為已經滅絕的蟾蜍,即將再次出現在世人眼前,科學家宣布:準備迎接星夜斑蟾吧! 曜黑色的膚底搭上白色斑點,在不到5公分的身上披了讓人目眩神迷的彩妝,這驚奇的小生物只能在一個地方見到──哥倫比亞的聖瑪爾塔內華達山脈(Sierra Nevada de Santa Marta),這兒可是地球上最高、也最偏遠的沿岸山脈之一。事實上該物種的俗名「星夜斑蟾」(starry night harlequin toad,學名為Atelopus aryescue),正源自人們對此處上空...
如果每天三餐都只吃水母,那會是什麼感覺? 以水母為主食的革龜就是如此。牠們是不折不扣的「海蜇皮狂熱者」,在大洋中不斷遷移,逐水母而活。也因為移動範圍又廣又深,行蹤捉摸不定,所以在水下要見到這些長約2公尺,現今體型最大的海洋爬行動物決非易事。 探訪革龜覓食地 印尼巴布亞的卡伊島周邊海域是革龜的覓食地。在來之前我一直很好奇,這裡真的是覓食地嗎?因為從未見過革龜在此覓食的影像。實際下水觀察,確實能在這裡遇到許多正在覓食的革龜,其中幾隻的嘴邊甚至還掛有疑似水母的粉霧狀物體,並作出類似吞嚥的動做。這些都須要很仔細看才看得出來,或者把影片拍回來一格一格慢慢看,否則一般照片幾乎看不出來。 ...
為了解臺灣周邊海域生物多樣性的情形及熱點,協助政府進一步評估海洋保育資源的投入,海洋保育署今年發起海洋公民科學家養成計畫,鼓勵民眾將垂釣及海洋生物目擊資訊回報至「iOcean海洋保育網」平臺,共同參與臺灣海洋生物資源的大數據建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