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哈佛-史密森尼天體物理中心與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國家電波天文臺宣布,將協助事件視界望遠鏡邁向新里程碑,進軍太空,並進化為「黑洞探測計畫(Black Hole Explorer)」。 2019年,事件視界望遠鏡拍攝到人類史上首張黑洞影像;2022年,再度取得銀河系中心超大質量黑洞的影像。如今,「黑洞探測計畫」將延續這項研究,透過結合美國國家電波天文臺多座地面電波望遠鏡與一座太空望遠鏡,使望遠鏡間的基線距離超越地球直徑,達到前所未有的解析度,將可獲得更精細的黑洞影像。 將事件視界望遠鏡延伸至太空,「黑洞探測計畫」將揭示環繞黑洞邊緣的光子環,也就是光子在「光子不穩定軌道」上逃逸或落入黑洞前...
大多數已知的中子星質量介於1.4到2.0個太陽質量之間,上限是合理的,因為超過約兩個太陽質量,中子星會塌縮成為黑洞,而下限也可以理解,中子星之所以能夠抵抗引力塌縮,依賴的是中子間的簡併壓力,而白矮星則依賴電子簡併壓力來對抗重力。1930年,錢卓首次發現白矮星的質量只能達到現在所稱的「錢卓極限」(Chandrasekhar Limit),約為1.4倍太陽質量。因此,通常會認為中子星的質量至少要達到這個值,否則就會停留在白矮星的階段,但這並不完全正確。 在簡單的靜力塌縮情況下,質量低於1.4個太陽質量的天體會保持為白矮星。然而,質量較大的恆星並非僅僅耗盡燃料後塌縮,而是經歷超新星爆炸的劇烈事...
天文學家長期認為,發育中的行星應該與孕育它們的旋轉氣體與塵埃盤具有相似的成分,就像孩子的外貌與父母相似。然而,最新研究顯示,這種相似性可能比預期更為薄弱,顯示行星形成過程遠比先前認為的更複雜。 來自臺灣、現職美國西北大學的許智鈞博士領導研究團隊,利用位於夏威夷毛納基峰的凱克天文臺,觀測了一顆仍在形成中的系外行星及其原行星盤。研究發現,行星大氣層的氣體組成與原行星盤中的氣體成分存在明顯差異,進一步驗證現有行星形成模型過於簡化的疑慮。研究結果已發表於《天體物理學通訊》(Hsu et al. 2024)。這也是首次將系外行星、原行星盤與母恆星數據進行比較的研究。 此次研究的目標是名為PD...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