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吉哈拉艾,以日本禿頭鯊命名之地。讓「哈拉」回家,自然成為鱉溪治理的重點。 位於花蓮富里的鱉溪,蜿蜒穿越吉哈拉艾文化景觀,是臺灣少數流經社區、貼近居民生活的溪流。在過去,居民為了與河共生,百年前即沿著溪流邊的山壁修築水圳,循循善誘著潔淨溪水流到田裡,灌溉水稻等糧食作物,也孕育部落文化;曾幾何時,又因相同的理由,河床上布滿高低不等的攔河堰。 怎樣的鱉溪符合居民的印象?與其專家規畫,不如聽聽居民意見!為此,經濟部水利署第九河川局搭建與居民溝通的治理平臺。不但首創河川治理線由居民提議,並以共學方式,處理過去興建的23道取水攔河堰,要讓「哈拉」找到回家的路!
全球最具權威的氣候科學社群25日發布《氣候變遷下的海洋與冰凍圈》特別報告,科學家警告,最糟的情境下,本世紀末海平面將上升一公尺,而全球各地較小型的冰川,會有八成消失融入海中,強颱等極端氣候事件發生機率增加。學者提醒,面對氣候危機對人居環境的衝擊,無法再仰賴傳統的工程做法,人們如何「調適」、提高「韌性」,都需要仰賴教育調整新思維。
走在台灣各大縣市的大街小巷,咖啡店及手搖飲料店到處林立,外帶民眾帶走了一時的方便及美味,也帶走了龐大數量的紙杯或塑膠杯消耗品。這些用完即丟的紙杯,根據台灣循環基金會的統計,台灣一年大約可以消耗掉15億個紙杯,等同於可以疊出約4萬4,000座台北101大樓的高度!如果以為反正這些紙杯都可以資源回收,答案卻是「NO」!為什麼會這樣?關鍵因素到底是什麼呢?原來,答案就在紙杯「裡」! 咖啡杯裡的塑料風暴 ,「100% recycled」僅1%回收 2016年,英國名廚Hugh Fearnley-Whittingstall在英國國家廣播公司BBC製作播出探討食品與環境問題的影集《Hugh&r...
數十年前,黃腹藍琉璃金剛鸚鵡(blue-and-gold macaw)為了躲避乾旱與野火而落腳在大坎波──如今當地居民相當喜愛牠們。
微塑膠影響自然界的證據越來越多了。一份發表在《環境科學與科技》(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ES&T)期刊的新研究顯示,蚯蚓難以在含有微塑膠的土壤中正常生長和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