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先登入
AD
我家的前後門廊和院子裡,住了一個樹蛙家庭。這株積水鳳梨種在我家前門外,某天出門時,我偶然低頭一看,驚訝地看到這隻小樹蛙窩在裡面!牠現在經常跑到這裡小睡了。 本作品來自《國家地理》攝影社群 Your Shot。
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劉庭莉 報導 墾丁國家公園海域緊鄰黑潮洋流流經區域,溫暖海水孕育豐富的海洋物種與生命,近日又新發現兩種稀有魚類,包括過去僅在苗栗外海現蹤的海龍科「長鼻粗吻海龍」,以及蝴蝶魚科「褐帶少女魚」。受墾管處委託、執行2022年度「墾丁國家公園珊瑚礁魚類調查計畫」的真理大學副教授陳餘鋆受訪表示,這次調查證明設置海洋保護區確實有效。
臺灣位處熱帶與副熱帶交界地區,黑潮穩定地流經東海岸,洄游性魚類隨著季節自然地乘著黑潮洄游至此,部分鯨豚也為了捕食隨之而來;東海岸陡降的海底地形,造就了多樣的棲地讓食性不同的鯨豚能夠在此覓食和休息。良好的環境再加上各項合適條件,周圍海域曾記錄過可以見到的鯨豚種類約30多種,為全球鯨豚物種的三分之一。 儘管鯨豚保育在國際上已經推廣倡議多年,臺灣也自1990年將鯨豚納為保育類動物,要再捕捉已不可行,但鯨豚在海洋中的威脅並未隨著時間減少,甚至更加嚴峻。
花紋海豚(Grampus griseus),也稱為瑞氏海豚(Risso’s dolphin) ,是花蓮海域常見的老朋友,從外觀來看,牠們有顆圓圓的大頭,常被討海人稱為大頭仔、和尚頭,除此之外,花紋海豚跟多數海豚的氣質也不同,牠們時常跟船保持一段距離,在海面上優雅、緩慢地游,也不太會主動靠近船隻,而有經驗的船長們也會控制好賞鯨船跟花紋海豚間的距離,讓遊客們能觀察牠們悠哉悠哉的海洋慢活風,同時降低對牠們的影響。接下來就讓我們深入探索過去23年的賞鯨目擊資料,一起認識這群神秘客「大頭仔」吧!
整理:林郁宸(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近幾年淨灘盛行,海洋廢棄物問題逐漸受到大眾關注。2018年荒野保護協會發布首次全臺海岸線廢棄物快篩調查,揭露14個最髒海岸段。經過三年,近日完成「海廢快篩熱點複查」,結果顯示,多數海廢熱點的垃圾量都有明顯降低,然而雲林、桃園、苗栗、屏東這四處海岸段的垃圾不減反增。環保署則表示,中央與地方合作定期清理海廢,仍可能因人為、氣候或洋流因素造成髒亂,民眾可多加利用「海岸清理資訊平臺」通報。
這張照片是我飛過德州狹長帶地區時拍的,位於阿馬里洛的北方。畫面上看起來,好像是大自然正在侵蝕人類的地盤,不過事實正好相反。 本作品來自《國家地理》攝影社群 Your Shot。
這隻小熊的媽媽被一隻年老的公熊纏上,他照著媽媽所教的跑到樹上躲起來,避開危險。 本作品來自《國家地理》攝影社群 Your Shot。
在昔日殖民地要求歸還文物的聲浪下,19世紀興起的大型博物館面臨新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