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隻大貓是出現COVID-19症狀的第一例非家畜動物──也是紐約動物園七隻染病大貓的其中一隻。 美國農業部(USDA)在4月5日宣布,紐約市布朗克斯動物園(Bronx Zoo)的一隻老虎檢測出COVID-19陽性反應,另外的六隻大型貓科動物也出現了符合這種疾病的症狀。 「就我們所知,這是第一次有[野生]動物因為被人類傳染COVID-19而生病。」布朗克斯動物園的獸醫主任保羅.卡勒(Paul Calle)說。這隻名叫娜迪亞(Nadia)的馬來亞虎(Malayan tiger),可能是因為接觸到被感染(但不知情)的無症狀動物園管理員而感染。「這是唯一說得過去的解釋。」卡勒說。布朗克斯動...
在這波COVID-19疫情期間,相關研究幾乎每天都有新的發展,但有些重要的基本事實是我們已經確知的。 目前已有成千上萬的病患死於COVID-19,這次疫情也改變了許多人的生活。雖然關於這種疾病仍有許多問題尚待釐清,但我們對COVID-19和致病的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仍掌握了一些重要的基本資訊。 冠狀病毒是個大家庭,但只有七種冠狀病毒會感染人類,其中四種只會引較輕微的病症(例如一般的感冒),其餘三種則會引發較為嚴重的疾病,包括「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中東呼吸症候群」(MERS),以及現在流行的COVID-19。冠狀病毒是人畜共通傳染,也就是可以由動物傳...
太空人克里斯.卡西迪(Chris Cassidy)將在國際太空站(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 )待上六個月的時間,該如何在狹小空間度過漫漫長日?他可是專家呢! 克里斯.卡西迪即將進行隔離檢疫──對即將發射前往國際太空站的美國航太總署(NASA)太空人來說,這不過是例行公事罷了。不管是否有疫情大流行,這些美國航太總署的太空人都會在發射前被隔離兩個星期,以確保他們不會把任何病菌帶到國際太空站上,美國航太總署將這個措施稱為「健康穩定」(health stabilization)。美國航太總署還表示,為了以防萬一,正考慮讓卡西迪和其他機組員在飛行前進行COVID-19...
破解渴與餓的神經機制 我們的動機是如何形成的?大腦如何操縱飢渴的行動?中研院分子生物研究所林書葦助研究員帶領研究團隊,發現果蠅腦中有一種名為 leucokinin 的神經傳導物質,它能調控不同的神經細胞,影響果蠅進行覓水或覓食的行為,更發現渴、餓的神經機制在果蠅腦中會交互作用,研究成果已於 2019 年 10 月登上《自然:神經科學》(Nature Neuroscience),跟著研之有物一起來了解。
對於兒童之所以較能免於新冠病毒重症,專家提出生物學的原因。 跨越地理位置、性別和職業,新型冠狀病毒的感染威脅是無差別的。新冠病毒顯然無所不在地對人類造成禍害──包括兒童。儘管早期的報告中充滿希望,但兒童對於這種病毒的免疫力似乎沒有比較好。根據中國最新數據(疫情是去年在中國開始爆發)顯示,18 歲以下兒童感染病原體的比例和成人相當。 但一種神祕、表面的「寬容」存在著:兒童在受到感染後,重症的可能性似乎比較低,超過 90% 的兒童病例呈現中等、輕微或完全無症狀。這種年輕人染病後的恢復力也曾出現在其它傳染病,例如水痘。 目前,有顯著症狀的個體占接受 SARS-CoV-2 檢測者的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