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面向地球的這一面和遠離的另一面,兩者地形特徵看起來大不相同。月球的近地端有著較多的月海(寬廣、暗黑色的古代熔岩流遺跡)。相對地,充滿隕石坑的遠地端,幾乎沒有大規模的月海特徵。為什麼月球兩端會如此不同,這是月球長久以來的謎團。 現在,研究人員有了新的解釋,認為這和數十億年前月球南極附近的一次巨大撞擊有關。 發表在《科學前緣》(Science Advances)期刊上的新研究表明,形成月球巨大的南極–艾托肯盆地(South Pole–Aitken basin,SPA)的撞擊產生了大量的熱流,並在月球內部傳播。這些熱流會將某些物質(稀土元素和產熱的元素)帶到月...
美國航太總署(NASA)4月13日宣布,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JWST)的儀器在上週終於達到最終工作溫度,攝氏零下267度,並接著準備開始拍攝測試圖像及校正光學系統。 自2021年12月25日發射以來,JWST一直在逐漸冷卻,今年年初,它的五層遮陽板部署完畢後,被動冷卻的降溫效果非常良好,降到了大約攝氏零下183度,但是這樣可還不夠,要再比這個溫度更低就得動用主動式降溫系統,將超低溫的氦在儀器中循環以達成降溫,這個過程將使得環境溫度降至攝氏零下258度,但即便僅僅只高於絕對零度15度仍然不足。 根據理想氣體狀態方程式,PV = nRT在定容降壓的情況下可以使溫度再進一步降低,而任...
海王星是太陽系最遙遠的行星,天文學家經過長期觀測意外發現它溫度異常下降。海王星距離太陽比地球遠約30倍,公轉一圈為約165年,所以季節變化也比地球長得多。隨著進入海王星南半球夏季,天文學家觀察到其全球平均氣溫驚人地驟降攝氏8度。 英國萊斯特大學的團隊分析在2003年至2018年間,包括智利歐南天文臺超大望遠鏡、夏威夷凱克和速霸陸望遠鏡、和NASA史匹哲太空望遠鏡的紅外光譜等資料,原本預期溫度會慢慢上升,卻在數據中看到溫度下降攝氏8度。但海王星各地溫度變化不一致,研究人員測量海王星平流層,顯示2018年至2020年期間在極區附近,溫度升高約攝氏11度。 科學家還不知道是什麼原因導致溫...
由美國航太總署(NASA)與德國航空太空中心(DLR)共同合作的同溫層紅外線天文臺(SOFIA)繪製了最詳細的銀河系一個旋臂的一部分,稱之為銀河骨骼的磁場圖,這是迄今為止最詳細的磁場圖。在這項新研究中,天文學家繪製了G47的磁場圖,這是銀河系內一塊巨大的絲狀骨骼,其長約200光年、寬約5光年。SOFIA是由退役的波音747系列機搭載了口徑2.7公尺的反射望遠鏡,在高度約1萬2千公尺的大氣同溫層中飛行,進行遠紅外線、次毫米波段的觀測。 在銀河系中發現了十幾個像這樣密集且長的細絲,天文學家將它們稱之為骨骼。螺旋星系中大多數恆星都在星系的旋臂內形成,而構建這些星系的「骨架」即為銀河系骨骼,其長...
紅紫腫脹、有時還會疼痛的腳趾是在疫情早期出現的古怪症狀之一,但專家正在爭辯這種症狀的成因──以及COVID-19到底是不是罪魁禍首。
先前科學家認為冥王星是寒冷死寂的星球,但2015年新視野號太空船飛越冥王星時,發現它相當複雜且活躍。科學家獲取新視野號資料相當不易,為受限於距離和其他限制,數據傳輸僅每秒1 kbit,所以科學家們仍持續在研究太空船七具科學儀器所提供超過6 GB的數據。最近。美國西南研究院的行星科學家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發表研究,表明冥王星曾經歷了多次改變其地貌的冰火山活動,並塑造了其表面外觀。
天文學家從已退役的克卜勒太空望遠鏡於2016年收集的數據中,發現了一顆系外行星,距離地球約1萬7000光年,是之前克卜勒太空望遠鏡觀測記錄的兩倍,質量和木星相似,軌道距離也幾乎和木星與太陽的距離相同。 這顆被命名為K2-2016-BLG-0005Lb,代表了以2016年數據所確認的第一顆系外行星,該批數據被偵測到有27顆疑似星體,使用的是「重力微透鏡」的分析技術而非克卜勒太空望遠鏡原本使用的「凌日法」檢測,因為克卜勒太空望遠鏡並不是被設計為使用重力微透鏡來尋找行星,所以這樣運用和成果很令人驚喜。 克卜勒太空望遠鏡於2009年發射升空,運作了將近十年時間,目標為尋找系外行星,這期間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