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搜尋 電子雜誌搜尋

AD

ad970250
在地核中發現一種全新型態的磁波
Jun. 04 2022

在地核中發現一種全新型態的磁波

科學家發現了一種全新的磁波,每隔七年就會穿過地球的外核,在此過程中會扭曲地球磁場的強度。 研究人員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PNAS)上的一篇論文寫道,這些波被稱為磁科里奧利波(magneto-Coriolis waves),因為它們是沿地球自轉軸排列並移動的巨大磁柱,磁場強度在赤道最強。每年以約3公里的振幅掃過地核和地函的邊界(大約在地表以下2900公里),並以每年高達1500公里的速度向西移動。   研究作者分析了二十多年來的磁場數據,這些數據是歐洲太空總署(ESA)的Swarm衛星任務在1999至2021年期間收集的。Swarm是由三顆相同的衛星組成,用來測量...

在36.5光年處發現一顆質量僅為地球四倍的超級地球
Jun. 01 2022

在36.5光年處發現一顆質量僅為地球四倍的超級地球

位於36.5光年外的一顆名為Ross 508的暗淡紅矮星(太暗而無法用肉眼看到)周圍,天文學家發現一顆質量僅為地球四倍的系外行星,每10.75天繞其母恆星運行一次。基於我們對行星質量極限的認知,意味這顆行星很可能是由固態、岩石組成,而不是氣體組成。 這顆名為Ross 508b的系外行星不太可能適合生命存在。然而,這一發現是利用日本國家天文臺(NAOJ)位於夏威夷的昴星團望遠鏡進行新調查的首次發現,證明了用於定位暗淡恆星周圍小行星技術的有效性。 2019年,由NAOJ領導的一個國際團隊藉由識別紅外和近紅外波長的都卜勒效應,並使用昴星團望遠鏡搜索暗淡的紅矮星,以尋找系外行星。這種技術更...

COVID-19會留在你體內多久?新的研究報告提供了線索
May. 30 2022

COVID-19會留在你體內多久?新的研究報告提供了線索

一項詳盡的研究發現,病毒殘留物可能在感染後的數個月依然存活於某些人體內,或許因此導致COVID長期症狀的某些病徵。 大多數的COVID-19患者會在兩週內從急性感染中康復,但少量病毒不一定會立即從患者體內消失。如今有一項新研究是聚焦在COVID-19住院患者的最大研究之一,結果顯示有些患者在主要的COVID-19症狀緩解後,體內會存在這些病毒殘留物數週或數月之久。 此研究顯示,病毒的遺傳物質RNA留在體內超過14天時,患者可能會面臨較差的預後、出現譫妄、延長住院時間,死於COVID-19的風險也比迅速清除病毒的患者更高。病毒的持續存在可能也在「COVID長期症狀」(Long COV...

這種蝙蝠能靠模仿胡蜂逃出貓頭鷹之口
May. 24 2022

這種蝙蝠能靠模仿胡蜂逃出貓頭鷹之口

為了躲避鳥類捕食,大鼠耳蝠能發出類似歐洲胡蜂的嗡嗡聲,這種非凡的適應性在哺乳動物中前所未見。 「擬態」(Mimicry)在動物界中相當常見。 有些毛毛蟲可以讓自己看起來像條毒蛇;生活在亞馬遜的煙灰悲雀(cinereous mourner),雛鳥則會「變形」成有毒的毛蟲;以花為食的食蚜蠅(hoverfly)演化出一身又會螫人、又難吃的胡蜂模樣。 上述這些都是貝氏擬態(Batesian mimicry)的例子。「貝氏擬態」這種擬態策略指的是,相對無害的動物去模仿更加危險的動物,好嚇退潛在掠食者的情況。 但就我們所知,這類擬態在自然中幾乎都與視覺有關,而且在昆蟲、鳥類,以及爬...

游在死亡航線上 研究:船隻撞擊可能與鯨鯊數量減少有關
May. 23 2022

游在死亡航線上 研究:船隻撞擊可能與鯨鯊數量減少有關

環境資訊中心綜合外電;姜唯 編譯;許祖菱 審校 《獨立報》(The Independent)報導,一項新研究發現,船隻撞擊可能是瀕危鯨鯊數量下降的原因。 根據世界自然基金會(WWF),鯨鯊重約11噸,長約12公尺,會透過長途旅行,尋找足夠食物維持體格。這份9日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PNAS)上的研究發現,鯨鯊出沒的時間和地點經常和大型船隻的行駛路線重疊,這可以解釋為什麼這種世界上最大的魚類數量正在下降。 活動範圍與大型船舶重疊 海豚、海龜可能也是受害者 根據這份研究,...

JUL. 2025

不該被忽視的非明星物種

像長鼻猴這樣的動物雖然長相奇特,卻也說明了,美這種事本來就見仁見智。

不該被忽視的非明星物種

熱門精選

Subscribe
立即訂閱
keyboard_arrow_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