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未知生,焉知死?」當子路詢問孔子關於死亡之事時,孔子這樣回答。儒家這種專注人事、避談死亡的態度,或許多少助長了漢民族傳統中對死的忌諱。 這種忌諱有時到了極端的程度,乃至連一切諧音都必須避免。例如在建築中不得出現四樓、在餐廳入座時不說「四位」;逢年過節更是規矩繁複,不小心觸犯禁忌者,不免被四座怒目而視,還要立即被以「呸、呸、呸」、「童言無忌」等反制之道來「中和」其效果。如果謹言慎行規避「死」字,真能讓人趨吉避凶,免於一死,生死問題也就太容易處理了。 然而正反相成、有無相生,生與死本是相互定義的概念, 因此德國哲學家馬丁‧海德格說,人的存在是「向死存有」(Das Sein zum T...
MATTHEW TWOMBLY. SOURCE: WHO 點擊觀看大圖:https://i.imgur.com/wjplqdl.jpg 公元2014年,全球將近五分之一的孕婦透過剖腹分娩。這項手術原先的目的是透過將嬰兒直接從子宮及腹部取出,避免自然產可能引起的危及生命的併發症。世界衛生組織認定預防母嬰死亡的剖腹產率為10%,然而有些國家的數字遠高於此。 為何有些國家的剖腹產率如此之高?世界衛生組織的醫療官員安娜‧皮勒‧彼特蘭說,選擇剖腹手術的因素包括家人與醫生期待生產結果順利、並且希望避免漫長或痛苦的分娩過程。高剖腹產率(如在巴西)也可能反映了準確預測生產時間的需求,而低剖腹...
植物的祕密生活可能會致命──而且比乍看下還有效率。布里斯托大學的生物學家烏麗坷‧鮑爾與她的同事最近發現,外型婀娜、產蜜、名為Nepenthes的熱帶豬籠草無須太費力就能填飽肚子。 它是怎麼做到的?原來是利用天氣變化。乾燥的囊狀葉緣為尋找花蜜的螞蟻提供了安全的立足點。當偵查蟻返回群落分享這個甜蜜蜜的好消息後,蟻群就會湧至花蜜的源頭;但是熱帶氣候能讓Nepenthes的表面很快變得又溼又滑──形成無法脫逃的死亡陷阱。 危險的訊息不會立即傳回群落,所以在螞蟻大軍結束這趟死亡之旅前,豬籠草已經可以飽餐一頓。美中不足的是:這種捕食策略只對喜食社會性昆蟲(如螞蟻)的植物有用。
鸚鵡的溝通方式很多,絕不只是會重複「波莉想吃餅乾」而已。這些色彩繽紛的鸚鵡科鳥類(包括本頁圖中的長尾鸚鵡)其實還會說方言。 新墨西哥州立大學的生物學家提摩西.萊特和他的團隊利用聲譜圖,比較了生活在哥斯大黎加的亞馬遜鸚鵡的發聲方式。他們發現,所有的亞馬遜鸚鵡都會用特定的叫聲與同一群體中的其他鸚鵡溝通,但是那個叫聲的聲音結構則會隨地區而變化。當一隻鳥聽到另一隻鳥用當地的叫聲呼喚時,就會改變自己的發聲方式,以配合新的音調。他們在實驗室中小群的長尾鸚鵡之間也觀察到類似的模式。 人類和鸚鵡學習發聲的方式很像:我們都會先聆聽,然後重複聽到的聲音。會用這種方式發展溝通能力的動物相對而言較少。這種...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