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搜尋 電子雜誌搜尋

AD

韋德‧奇拉亞斯
Feb. 2023

韋德‧奇拉亞斯

韋德‧奇拉亞斯 這位科學家有個使命:繪製全球海洋的公分級地圖。 撰文:普里晏卡.朗威爾 攝影:瑞貝卡.黑爾   大約十年前,當韋德.奇拉亞斯得知地球上有超過90% 的海底未經探索時,他大感訝異。身為開發天體觀測裝置的工程學研究生,這情況與他所看到的火星和月球詳細地圖形成鮮明對比。奇拉亞斯決定運用太空探索技術,開始測繪海洋。他說,基線圖至關重要,因為假如我們不知道那裡有什麼,就不知該如何保護它。 這是一項艱鉅的挑戰:要從大片海洋中收集數據,通常是用聲納,但它的解析度並不高;而衛星影像則無法呈現海洋深處,並且會因海浪而扭曲。因此如今這位邁阿密大學的教授...

破解長壽密碼,迎向活力人生
Jan. 2023

破解長壽密碼,迎向活力人生

長壽的科學 要長壽,更要健康 撰文:李永適 攝影:大衛.古騰菲爾德 DAVID GUTTENFELDER --- 我們常常用「長命百歲」、「壽比南山」等語來祝福長輩,但是長壽真的是一種福氣嗎?攝影師張國耀曾為許多百歲人瑞拍攝肖像,但在拍攝過程中他驚訝地發現許多老人家並不享受長壽,反而有趕快走完人生歷程的願望(見本刊2015年3月號)。 幾年後我的父親也說出這樣的話。父親晚年失智、失明,以至於難以接收外在訊息,看著曾經精力旺盛、聲如洪鐘的父親,只能沉默地埋首在自己的世界,我深刻理解那些老人們的心情。父親89歲辭世,稱得上高壽。但這也讓我深刻體會,衰比老更可怕――沒有健...

擁抱創意、持續演化
Jan. 2023

擁抱創意、持續演化

國家地理學會執行長的話 擁抱創意、持續演化 1929 年的一項非凡科學壯舉中,一支團隊攜帶太陽羅盤和國家地理學會旗幟在南極荒野上空翱翔。由探險家理查.E.柏德帶領的團隊首次驚險萬分地成功飛掠了南極點,沿途還拍下南極洲至少 38 萬平方公里的影像。 近一世紀後,冰河學家暨國家地理探險家艾莉森.克里西蒂埃羅踏上她自己的艱辛旅程,在嚴苛條件下利用科技揭開地球過去的祕密,以及有關當今氣候挑戰的洞見。 她的團隊登上加拿大最高峰,並挖出一個冰芯,其中可能蘊含了涵蓋 3 萬年的資料,這是在國家地理學會與勞力士「保護地球,恒動不息」合作計畫下,遠征洛根山探險的工作之一。這項壯舉突破了女...

延年益壽的科學
Jan. 2023

延年益壽的科學

延年益壽的科學 千百年來,人類一直在追逐青春永駐的夢想。公元1900年至今,人類的預期壽命已增加了一倍以上。一些研究人員甚至開始談論起「治癒」衰老,只是還沒有科學家能夠破解這道密碼。 撰文/法蘭.史密斯 攝影/亞斯博.杜斯特、大衛.古騰菲爾德、妮可.索貝奇、梅蘭尼.溫格   科學家已經掌握延長小鼠壽命的秘訣。 廣泛用於預防器官移植後排斥反應的雷帕黴素,能夠將中年小鼠的預期壽命延長達60%。還有一類統稱為抗衰老藥的藥物,有助於老年小鼠在其他同齡小鼠死亡後仍維持活力好長一段時間。除此之外,控制糖尿病的二甲雙胍、口服降血糖藥阿卡波糖、嚴格的卡路里限制,以...

在快速動眼期編織美夢
Jan. 2023

在快速動眼期編織美夢

動物認知 在快速動眼期編織美夢 蠅虎夜晚入睡時似乎也會做夢。 看來睡魔可能也會造訪蛛形綱動物。德國康士坦茲大學的行為生態學家丹妮耶拉.羅斯勒在夜晚觀察蠅虎,發現牠們大多是一動也不動地倒掛於一根絲線上,八隻腳向內捲曲著。但偶爾,牠們的吐絲口──位於尾部產生絲線的器官──會搖動,或者某隻腳會抽搐。 這讓羅斯勒聯想到打盹的小狗有時腳部也會抽動。蠅虎是不是在做夢呢? 蠅虎的身體構造讓研究變得比較容易:蠅虎寶寶剛出生的十天內,頭部是透明的,因此羅斯勒能直接透視其內部。她用黏貼在夜視相機上的放大鏡觀察蠅虎寶寶,發現在牠們出現動作的時候,視網膜會來回移動。這表示牠們正在做「視覺...

用照片說故事
Dec. 2022

用照片說故事

用照片說故事 2022年度圖輯 撰文:李永適 --- 從西班牙加納利群島噴發的火山,到太平洋中部吉里巴斯的珊瑚礁;從圖坦卡門法老的陵墓,到1915年沉沒在南極洲外海的堅忍號沉船遺跡;從肯亞馬賽馬拉保護區裡保衛主導權的雌鬣狗,到美國佛羅里達州面臨生存危機的海牛;從阿富汗修復遭戰爭破壞的道路的男孩,到巴基斯坦為「男冰河」和「女冰河」舉行婚禮的亨札人。這些是2022年《國家地理》雜誌的攝影師在這一年內拍攝的照片,如今收錄在這本年度圖片特輯當中。 自20世紀初開始,《國家地理》的影像就成為紀實攝影的標竿。一百多年來,國家地理的攝影風格、技巧和工具儘管也歷經各種變化,但始終...

年度圖輯3
Dec. 2022

年度圖輯3

波蘭,普瑟密士 烏克蘭難民故事 俄羅斯在2月24日入侵烏克蘭後,攝影師安娜絲塔西亞.泰勒-林德來到了靠近烏克蘭邊境的波蘭城鎮普瑟密士。在充當難民營的學校體育館外面,她架設了臨時攝影棚,用來拍攝流離失所的烏克蘭人。 72歲的盧德米拉.庫賀布科離開了迴蕩著空襲警報的家鄉,但是她很擔心人在基輔的兒子。她向上帝禱告「不只要拯救我的兒子,也要拯救整個烏克蘭。」大多數難民都是婦女與小孩,因為烏克蘭政府要求18到60歲的男子留在國內。

MAR. 2023

失落文物爭奪戰

在昔日殖民地要求歸還文物的聲浪下,19世紀興起的大型博物館面臨新的挑戰。

失落文物爭奪戰

AD

熱門精選

AD

AD

Subscribe
立即訂閱
keyboard_arrow_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