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年,臺灣面臨 56 年來最嚴重的乾旱,這場乾旱影響各大電子廠的生產,讓許多企業面臨停工的危機,還導致南部地區多次出現限水的情況。全球暖化問題的加劇帶來了頻繁的極端災害,對於短期氣候變動的預測也成為科學研究的重要課題。那麼,從短期的天氣到長時間的氣候該如何預測?氣候災害事件是否能提前警示?帶著這些問題,我們專訪了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系陳正達教授,請他為我們解讀氣候預測的關鍵。 古代傳說到現代科學 氣象預測的演進 人類預測天象的歷史源遠流長,古人運用天文觀測來預測氣象。《詩經.小雅.漸漸之石》:「月離於畢,俾滂沱矣。」自古相傳畢星掌管雨水,一向推崇《詩經》的孔子見月亮接近...
多年來,科學家都覺得他們觀察的魚也同樣在觀察他們。一項新研究顯示,這些魚可以辨識潛水員的服裝。 亞歷克斯.喬丹(Alex Jordan)是主持馬克斯普朗克動物行為研究所行為演化實驗室(Behavioural Evolution Lab at the Max Planck Institute of Animal Behavior)的研究人員,他在將近20年的野外魚類研究中曾數次感覺到,他正在研究的魚也正在學習辨識及跟隨他或他的同事。 他回憶說:「我們有很多次都明顯感覺到,魚正在辨識我們。」 不過,儘管科學家似乎是出於直覺懷疑這種現象,但先前並沒有研究在野外進行驗證。 牛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