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搜尋 電子雜誌搜尋

AD

ad970250

不錯過知識訊息,立即加入國家地理官方X

Mar. 31 2025

這些魚認得帶零食的潛水員?!原來牠們是這樣做到的!

  • 一群黑尾斑鯛在一名攝影師的水下相機附近游泳。近期一項研究顯示,有兩種海鯛可以根據色彩辨識潛水員。Photograph By Robby Fontanesi, Getty Images

    一群黑尾斑鯛在一名攝影師的水下相機附近游泳。近期一項研究顯示,有兩種海鯛可以根據色彩辨識潛水員。Photograph By Robby Fontanesi, Getty Images

1

多年來,科學家都覺得他們觀察的魚也同樣在觀察他們。一項新研究顯示,這些魚可以辨識潛水員的服裝。

亞歷克斯.喬丹(Alex Jordan)是主持馬克斯普朗克動物行為研究所行為演化實驗室(Behavioural Evolution Lab at the Max Planck Institute of Animal Behavior)的研究人員,他在將近20年的野外魚類研究中曾數次感覺到,他正在研究的魚也正在學習辨識及跟隨他或他的同事。

他回憶說:「我們有很多次都明顯感覺到,魚正在辨識我們。」

不過,儘管科學家似乎是出於直覺懷疑這種現象,但先前並沒有研究在野外進行驗證。

AD

ads-parallax

牛津大學的海洋生物學家凱特.紐波特(Cait Newport)說:「〔魚〕遠比我們以為的更加複雜。」她並未參與這項新研究。

喬丹和同事為了驗證自己的想法,前往法國的地中海島嶼科西嘉島(Corsica),他們在那裡設計出一項納入兩種魚的實驗,這兩種魚分別是黑尾斑鯛(O. melanura)和長吻椎鯛(S. cantharus),皆為地中海的常見魚種。研究團隊在一個月內潛水超過30次,深度介於4和8公尺之間。

他們的研究結果最近發表於期刊《生物學報》(Biology Letters),顯示魚可以根據裝備的顏色辨識不同潛水員,這與潛水員在臉部和其他身體部位被水肺潛水裝備遮掩時辨識彼此的方式類似。

科學家如何訓練魚

首先,喬丹的團隊裡有一名研究人員兼學生凱婷卡.索勒(Katinka Soller)訓練魚跟隨她,並在12天內潛水23次。

她的做法是穿著色彩鮮艷的背心,一邊原地漂浮五分鐘一邊用蝦片餵魚。然後她會直線游動約50公尺,並以更多食物獎勵跟隨她的魚。第十次潛水之後,她逐步停止餵魚,也不再穿著色彩鮮艷的背心。平均有13隻魚學會跟隨她。

為了探討這些魚是否確實會辨識特定潛水員,而非只是跟隨所有潛水員,研究團隊進行第二項實驗。在這項實驗中,兩名研究人員穿著不同顏色的潛水裝備進入水裡,分別是索勒和同樣來自喬丹團隊的博士生馬埃朗.托馬塞克(Maëlan Tomasek)。這兩名潛水員在相同位置漂浮三分鐘,然後朝相反方向游動。

他們游了約50公尺後,一名潛水員用食物獎勵魚,另一名則沒有餵魚。這部分的實驗持續十天,總計潛水五次。

在這項實驗的第一天,兩名潛水員都有魚跟隨,但魚逐漸學會跟隨用食物獎勵牠們的研究人員,這表示牠們能夠學會辨別兩名潛水員。

在最終實驗中,潛水員重複進行這套流程,卻穿著相同服裝。

這次魚無法辨識之前一直餵牠們的潛水員,於是兩名潛水員又都有魚跟隨。結果顯示,魚是利用不同顏色的潛水裝備來辨別兩名潛水員,並跟隨餵食牠們的潛水員。

喬丹說:「你可能會說:『那是因為牠們很笨,對吧?牠們只會看潛水員的外觀而已。』」但他指出,水肺潛水員在水下通常也是這麼做,利用裝備顏色來辨識彼此。

未解之謎

喬丹說,魚演化出連結特定刺激和獎勵的能力。牠們可能是利用這種方式學會「將牠們透過視覺辨識的特定人類與特定結果連結起來」。

先前關於魚類智力的研究大多在實驗室進行,而紐波特在2018年發表的一項研究顯示,至少有一種魚可以辨識人臉的3D渲染圖。

紐波特表示,在魚類自然生活的野外環境中測試牠們的智力,「其實是個非常新的做法,〔這項研究的作者們〕真的值得讚賞」。

不過,未參與研究的西安大略大學魚類生態學家布萊恩.涅夫(Bryan Neff)強調,雖然魚或許可以學會辨識不同人的特徵,但那不是本研究顯示的結果。

涅夫說,正如研究人員所證實,魚會利用視覺線索,也就是潛水員服裝的色彩。「老實說,這並不是特別新穎的發現。」涅夫補充說,先前已有研究顯示,某些魚種「能夠察覺顏色,並對特定顏色產生反應」。

雖然這項新研究提供有關魚是否會辨識我們及如何辨識我們的新線索,但也留下尚未解答的疑問,有待未來研究探討。

喬丹和他的團隊下一步想要測試魚是否能夠學會辨識人類的特徵,例如頭髮、眼睛、臉孔,這些特徵通常能讓我們人類「辨別彼此」。

與此同時,這項新研究也可能影響在野外研究魚類的研究人員。喬丹說,如果動物能夠辨識和跟隨特定科學家,就可能使實驗結果產生意外偏誤,牠們可能避開進行較緊迫實驗的團隊,卻與做出給予食物獎勵等行為的研究人員發生更多互動。

「當我們發覺,不只是我們在觀察牠們,牠們也在觀察我們的時候,我們必須非常謹慎考慮如何在水下工作。」

 

延伸閱讀:遠洋鯊魚和魟魚族群在半世紀內減少了近 70% / 現滿臉棘刺的新種鯰魚

 

APR. 2025

國家地理典範人物

創造願景、改變世界的33位當代傑出行動家

國家地理典範人物

AD

熱門精選

AD

AD

Subscribe
立即訂閱
keyboard_arrow_up

AD

ad970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