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偶爾會拋射出非常大量的帶電粒子物質,形成所謂的超級太陽風暴事件(extreme solar particle events, ESPEs),其規模遠超過由近代儀器所測量到的任何紀錄。此類事件會導致地球上某些同位素(如放射性碳-14)的生成速率大增,並在地質中留下明顯的紀錄痕跡,其中以樹木年輪化石為時間解析度最高的紀錄保存物。目前已知在過去1萬2000年間共有八起此類事件,其中發生於公元775年的超級太陽風暴最為劇烈。但近期研究團隊發現,距今約1萬4350年前(公元前1萬2350年)發生的超級太陽風暴,其規模竟超越公元775年事件約18%,堪稱目前所知最強的超級太陽風暴。 團隊成員認為...
2024年3月18日,毅力號(Perseverance)火星探測車在傑澤羅隕石坑的夜空中,成功捕捉到可光見波段的綠色極光。此項發現不僅是技術上的突破,也為研究太陽與火星之間交的互作用開啟了全新途徑。 極光是太陽風中的高能粒子與行星際磁場、行星高層大氣交互作用產生的發光現象。儘管早已證實火星上會出現紫外光波段的極光,但可見光波段的極光從未直接被觀測到。雖然火星僅擁有約地球2%的稀薄大氣以及局部、殘留的磁場,這些磁場來自古老地殼中的磁性礦物,無法像地球般形成全球性磁層。但是這些局部磁場仍可誘發極光活動,特別是在太陽劇烈活動的期間。
這種現生鱷魚的史前親戚,或許能同時適應淡水與鹹水環境,使牠們得以征服白堊紀時期的北美海岸。 大約7500萬年前,北美洲當時最大、最可怕的肉食動物並非恐龍,而是一種鱷魚。恐鱷(Deinosuchus)的名字來自希臘文中「恐怖的鱷魚」,這種生物的體長可超過10公尺,體重超過5噸。恐龍骨骼化石上的咬痕,無疑證明這種巨型爬行類曾以恐龍為食。然而,恐鱷是如何演化成體型如此龐大、分布又這麼廣的掠食動物,至今仍是個謎。 時至今日,一篇於4月底刊登在《生物學通訊》(Communications Biology)期刊的研究,聲稱解開了這個謎團。研究團隊透過重新調整恐鱷在鱷魚家族譜系中的位置,並重新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