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疫情發燒,口罩使用量暴增,香港沿海出現「口罩垃圾潮」,引發立委關切。3月16日立委張宏陸向海委會質詢臺灣海廢狀況,發現廢棄口罩也在臺灣海岸現蹤、恐成防疫漏洞。 海洋委員會主委李仲威指出,臺灣海廢口罩呈零星出現,初估是本土垃圾,他坦承尚未對這些口罩檢驗,之後會積極處理。 臺灣淨灘團體RE-THINK上週在北部海岸進行場勘,10個海灘均發現廢棄口罩,數量約3~5個,判斷是本土垃圾,呼籲大眾務必好好處理用過的口罩。
多消毒、多洗手已為全民防疫守則,最方便、實惠也最容易取得清潔用品之一就是肥皂。其製成原理是以油脂混合鹼性物質,靠著產生的脂肪酸鹽以及甘油清潔。類似的清潔品,可追溯至古巴比倫,其泥板上已記載由水,鹼和肉桂油組成的肥皂配方。 在中國,則會用胰臟、板油以及鹼,混合出類似肥皂製品,稱作「胰子」。也有人們用清水來浸草木灰,過濾後,再用來清潔。 減少添加物 善待肌膚 隨著沐浴乳、洗髮精等各式產品問世,樸實的肥皂不像以前一樣受到重視。溯源沐浴乳的原料及配方,不難發現沐浴乳含水量高,臺灣處於溫暖潮濕的氣候環境,為防止產品變質,沐浴乳中必須適度添加防腐劑,以降低微生物孳生...
外來入侵種銀合歡除了對生態環境造成負面影響,可能也提供病媒溫床。臺師大生命科學院與衛福部疾管署研究團隊透過囓齒動物監測,發現澎湖相當強勢且難以根除的銀合歡林內,提供了病媒恙蟲適合的生存環境,而且不因季節改變而有差別,這讓外來入侵種移除多了不同的意涵。 這項研究成果《被忽視的熱帶疾病(Neglected Tropical Diseases)》,近日發表於公共科學圖書館(Public Library of Science)。
"漂浮的習性讓黑背海蛇得以藉著洋流擴散到多數海蛇無法到達的海域,例如美洲西岸和非洲東岸。即便如此,牠們為何就是進不了大西洋?" 為何廣大的大西洋中完全沒有海蛇呢?黑背海蛇(Pelamis platurus)或許能提供給我們一個不錯的研究案例。這種外觀與習性都很獨特的海蛇可說是有鱗目(蜥蜴、蛇和蚓蜥)中分布最廣的成員,從西印度洋到東太平洋的溫帶、熱帶海域內都能發現牠們的蹤跡。但如同所有其他海蛇,牠們完全無法在大西洋中立足繁衍。 海蛇普遍以大陸棚的魚類為食,並習慣在浮出水面換氣後迅速潛回海裡,鮮少在水面逗留。但黑背海蛇卻時常一動也不動地在海面上漂浮。 ...
英國綠色和平和瑞士非政府組織「公民之眼(Public Eye)」研究發現,全球最大的幾間農藥公司,每年透過銷售高度危害人類健康或環境的化學品獲利數十億美元。 此外,這些劇毒性農藥(highly hazardous pesticides, HHP)賣進貧窮國家的比例高於富裕國家,在印度HHP占總銷售量的59%,而英國僅占11%。 原始資料來自頂尖農企業分析師菲利普斯.麥克杜格爾(Phillips McDougall),他針對43個農藥購買量最多的國家以及其中最熱賣產品的買家進行調查。英國綠色和平和公民之眼資助的記者團體「Unearthed」取得資料後進行分析。 全球農...
鳥,不只承載了人類對自由的幻想與渴望,同時也是環境健康的重要指標。因為鳥類食性多樣,有捕捉其他動物為食的猛禽,也有只吃花蜜種子、仙氣翩翩的嬌小鳴禽;鳥類的分布範圍擴及全球,即使是最寒冷的南極洲、北極圈,都有鳥類的蹤影。無論城市、鄉村,都能看到已經適應人類影響的鳥類,時時提醒著我們大自然的存在,以及我們對牠們生存環境的影響。一旦環境劣化,鳥類或是生病、飢餓、離開、甚至死亡,不管是親身經歷或經由媒體的傳播,每一幕畫面都赤裸裸地呈現在我們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