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衛報》(The Guardian)報導,專家警告,城市長期的空氣汙染對人體健康造成的損害很可能會增加COVID-19感染的死亡率。 空氣汙染會損害肺部和心臟,每年至少造成800萬例過早死亡。這表示COVID-19等呼吸道感染,很可能對城市居民和其他暴露於有毒空氣者造成更嚴重的影響。 不過,最早爆發COVID-19的中國和受影響最嚴重的歐洲國家義大利由於採取了嚴格的隔離措施,用路車輛和工業排放減少,空氣汙染情況改善。根據美國專家的初步計算,空氣變乾淨可避免數萬人過早死亡,遠高於3208例COVID-19感染致死。 然而專家們也強調,沒有人會說這種傳染病大流行有益健康,而要...
奈米粒子也能作疫苗! (文章更新:2020 / 03 / 16) COVID-19自 2019 年底爆發,截至 2020 年 3 月 16 日,全球已有 16.9 萬人感染,超過 6500人死亡。因專家預測 COVID-19即將流感化,疫苗研發刻不容緩!中研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胡哲銘長聘副研究員,2019 年曾針對另一種冠狀病毒引起的 MERS (中東呼吸道症候群),以奈米粒子模仿冠狀病毒,製成「MERS 奈米疫苗」。他將過去經驗應用於當前危機,目前已找出「COVID-19奈米疫苗」的候選疫苗。
隨著疫情發燒,口罩使用量暴增,香港沿海出現「口罩垃圾潮」,引發立委關切。3月16日立委張宏陸向海委會質詢臺灣海廢狀況,發現廢棄口罩也在臺灣海岸現蹤、恐成防疫漏洞。 海洋委員會主委李仲威指出,臺灣海廢口罩呈零星出現,初估是本土垃圾,他坦承尚未對這些口罩檢驗,之後會積極處理。 臺灣淨灘團體RE-THINK上週在北部海岸進行場勘,10個海灘均發現廢棄口罩,數量約3~5個,判斷是本土垃圾,呼籲大眾務必好好處理用過的口罩。
多消毒、多洗手已為全民防疫守則,最方便、實惠也最容易取得清潔用品之一就是肥皂。其製成原理是以油脂混合鹼性物質,靠著產生的脂肪酸鹽以及甘油清潔。類似的清潔品,可追溯至古巴比倫,其泥板上已記載由水,鹼和肉桂油組成的肥皂配方。 在中國,則會用胰臟、板油以及鹼,混合出類似肥皂製品,稱作「胰子」。也有人們用清水來浸草木灰,過濾後,再用來清潔。 減少添加物 善待肌膚 隨著沐浴乳、洗髮精等各式產品問世,樸實的肥皂不像以前一樣受到重視。溯源沐浴乳的原料及配方,不難發現沐浴乳含水量高,臺灣處於溫暖潮濕的氣候環境,為防止產品變質,沐浴乳中必須適度添加防腐劑,以降低微生物孳生...
外來入侵種銀合歡除了對生態環境造成負面影響,可能也提供病媒溫床。臺師大生命科學院與衛福部疾管署研究團隊透過囓齒動物監測,發現澎湖相當強勢且難以根除的銀合歡林內,提供了病媒恙蟲適合的生存環境,而且不因季節改變而有差別,這讓外來入侵種移除多了不同的意涵。 這項研究成果《被忽視的熱帶疾病(Neglected Tropical Diseases)》,近日發表於公共科學圖書館(Public Library of Science)。
"漂浮的習性讓黑背海蛇得以藉著洋流擴散到多數海蛇無法到達的海域,例如美洲西岸和非洲東岸。即便如此,牠們為何就是進不了大西洋?" 為何廣大的大西洋中完全沒有海蛇呢?黑背海蛇(Pelamis platurus)或許能提供給我們一個不錯的研究案例。這種外觀與習性都很獨特的海蛇可說是有鱗目(蜥蜴、蛇和蚓蜥)中分布最廣的成員,從西印度洋到東太平洋的溫帶、熱帶海域內都能發現牠們的蹤跡。但如同所有其他海蛇,牠們完全無法在大西洋中立足繁衍。 海蛇普遍以大陸棚的魚類為食,並習慣在浮出水面換氣後迅速潛回海裡,鮮少在水面逗留。但黑背海蛇卻時常一動也不動地在海面上漂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