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搜尋 電子雜誌搜尋

AD

不錯過任何知識訊息,立即加入國家地理官方X

防疫期間遠端工作,請利用客服信箱聯繫。

Mar. 02 2020

【老杜聊海蛇】大西洋中為何沒有海蛇? 讓我們從黑背海蛇聊起……

  • 漂浮在海面上的黑背海蛇。攝影:杜銘章

    漂浮在海面上的黑背海蛇。攝影:杜銘章

  • 黑背海蛇的蛇蛻。攝影:杜銘章

    黑背海蛇的蛇蛻。攝影:杜銘章

  • 漂浮在海面上的黑背海蛇。攝影:杜銘章

    漂浮在海面上的黑背海蛇。攝影:杜銘章

  • 用網子撈捕黑背海蛇。攝影:杜銘章

    用網子撈捕黑背海蛇。攝影:杜銘章

  • 從海面上撈起黑背海蛇時常會撈起躲在牠們身下的小魚。攝影:杜銘章

    從海面上撈起黑背海蛇時常會撈起躲在牠們身下的小魚。攝影:杜銘章

  • 雇船在海上搜尋是找到黑背海蛇的最好方法。照片提供:杜銘章

    雇船在海上搜尋是找到黑背海蛇的最好方法。照片提供:杜銘章

1

"漂浮的習性讓黑背海蛇得以藉著洋流擴散到多數海蛇無法到達的海域,例如美洲西岸和非洲東岸。即便如此,牠們為何就是進不了大西洋?"

為何廣大的大西洋中完全沒有海蛇呢?黑背海蛇(Pelamis platurus)或許能提供給我們一個不錯的研究案例。這種外觀與習性都很獨特的海蛇可說是有鱗目(蜥蜴、蛇和蚓蜥)中分布最廣的成員,從西印度洋到東太平洋的溫帶、熱帶海域內都能發現牠們的蹤跡。但如同所有其他海蛇,牠們完全無法在大西洋中立足繁衍。

海蛇普遍以大陸棚的魚類為食,並習慣在浮出水面換氣後迅速潛回海裡,鮮少在水面逗留。但黑背海蛇卻時常一動也不動地在海面上漂浮。

我曾受邀去哥斯大黎加參與調查研究。我們一早雇了船在海面上搜尋,想藉由早晨風浪未起的海況來尋找牠們的蹤跡。黑背海蛇往往會與其他漂流物被洋流推擠在一起,而大洋中的小魚剛好也常棲息在這些漂流物之下。每當有小魚靠近,黑背海蛇就會快速甩頭張嘴來捕食牠們。這種攝食特性讓黑背海蛇有張鱷魚般較延長的口列,以提高捕食的機會。慵懶漂浮的習性也讓牠們的背部呈現一致的黑色,而非多數海蛇的環狀斑紋。

值得一提的是,由於廣大的海面往往空無一物,黑背海蛇無法像一般蛇類能借助固定物將蛇蛻磨下,因此牠們發展出了一種特別的「打結」行為。這種「先打結後解開」的蛻皮方式除了能幫牠們將皮蛻下,也能順便除去在漂浮過程中不請自來的藤壺或茗荷介。因此,黑背海蛇的蛻皮頻繁也特別高。一般海蛇的蛻皮週期多半在一個月以上,但黑背海蛇平均每兩週就會蛻皮一次,慢的話也不超過37天,快的時候甚至一週就蛻皮一次。

漂浮的習性讓黑背海蛇得以藉著洋流擴散到多數海蛇無法到達的海域,例如美洲西岸和非洲東岸。即便如此,為何牠們就是進不了大西洋?

要進入大西洋可由非洲或美洲南端的海域,或由紅海經蘇伊士運河到地中海後再進入,或從巴拿馬運河也是一個途徑。但非洲和美洲南端都有較強的寒冷洋流,這些洋流會將慣於漂浮又不耐寒的黑背海蛇凍死或帶回太平洋。紅海的高溫、高鹽度則足以讓黑背海蛇在進入蘇伊士運河之前就脫水死亡。至於巴拿馬運河,其水位高於兩邊的大洋,船隻在兩端的閘口須經幾道的水門關卡,像上下樓梯般進出運河,而運河內彎繞複雜的水道也不利於慵懶的黑背海蛇順利通過。

目前在哥倫比亞的加勒比海海域曾有四筆黑背海蛇出沒的紀錄。但即便有少數的個體確實能進入大西洋,要在新環境建立足夠的族群也需經歷一番奮鬥。

有兩位生物學家在1970年做了一個有趣的實驗。他們分別馴養了一群來自太平洋與大西洋的笛鯛,並終止餵食長達十天。事後他們將黑背海蛇的屍塊丟入池內。一開始這些飢餓的魚都迅速聚攏過來,但太平洋笛鯛不一會兒就快速游離,大西洋笛鯛則在短暫探視後便開始大口吞食。接著他們改餵活的黑背海蛇。這回太平洋笛鯛更是避之唯恐不及,但大西洋笛鯛也在幾番探視便對黑背海蛇展開攻擊,多數都從頭部攻擊,並很快地吞食入腹。其中一隻從海蛇的尾部攻擊,但尚未吞入前就被反咬,20分鐘後死亡;另有一隻則連續吞了兩條海蛇,並在一小時後吐出牠們,蛇雖活著,但魚則很快就死亡。還有一隻笛鯛在一個月內共吃了22條黑背海蛇,直到吃了第23條才被反咬而亡。

顯然地,太平洋的掠食性魚類在與黑背海蛇的長期相處下,已知避開這種危險的獵物,但大西洋的掠食者卻不熟悉牠們。因此在掠食者多於黑背海蛇的情況下,需有足夠的個體遷入,或很長的時間適應,才可在新環境建立成功與穩定的族群。

以上是以現在的觀點來探討海蛇的地理屏障。巴拿馬地峽(Isthmus of Panama)大約在1500萬到1300萬年前才開始形成,並在450萬年前完全阻斷太平洋和大西洋的連結。只能說若黑背海蛇能在那個年代前出現,故事可能就會完全不同!

當今全世界的海蛇共約70種。牠們究竟是在何時何地演化出來 的?欲知結果請待下回分曉!

 

上篇:【老杜聊海蛇】在蘭嶼與海蛇共舞

下篇:【老杜聊海蛇】海蛇的起源故事與「特異功能」

 

老杜本名杜銘章,他是臺灣研究海蛇的先驅,1986年在中山大學海洋生物研究所攻讀碩士時選擇海蛇作為他的論文。深知海蛇研究的困難與高風險,1994年自美國取得博士回國後只從事陸棲蛇類的研究,直到2008年因緣際會又重回海蛇的研究,持續研究六年直到2014年從師大生命科學系退休。目前定居臺東經營有機生態農場並繼續推廣蛇類保育,在臺灣的海蛇或蛇類的生態研究上,他都算是老字號的人物,雖然實際年齡與心理年齡他離老還有一段距離。

SEP. 2024

深海探索新紀元

深海是鮮少有人探索的寂靜世界,本文記錄了研究船海洋探索號上的科學家團隊,潛入灰六鰓鯊獵食場進行標識任務,希望藉機窺探這片未知境地。

深海探索新紀元

AD

熱門精選

AD

AD

Subscribe
立即訂閱
keyboard_arrow_up

AD

ad970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