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林泰州導演長年關注紀錄片跟環境議題的關係。我們邀請他,對看同樣把紀錄片當成推動工具的《塑料王國》並撰寫專文,對塑膠地景、消費主義、甚至導演的紀錄位置,拋出一個再一個提問。) 「做這行業,又髒、又臭、又不賺錢⋯⋯」 「那為何選擇做這工作?」 「為了生活啊⋯⋯,我自己沒有本事,只是農民,不知錢從何來⋯⋯」
英國《衛報》(The Guardian)報導,科學家發現了一種以有毒塑膠為食的細菌。這種微生物不僅能分解塑膠,還能將塑膠當成食物來驅動分解的過程。 這種細菌是在塑膠垃圾場發現的,是已知第一個會分解聚氨酯的微生物。全球每年生產數百萬噸的聚氨酯,用於運動鞋、尿布、廚房用海綿和泡沫絕緣材料等產品,但它很難回收,大部分被丟進垃圾掩埋場。 聚氨酯分解會釋放出有毒和致癌的化學物質,這些化學物質會殺死大多數細菌,而新發現的菌株卻能夠存活。新研究已經辨識出這種細菌及其部分重要特徵,但要實際應用於處理大量塑膠廢棄物,還有許多工作要做。 學者:要廣泛使用這種細菌大概還需10年 最重要的還是減少塑...
我們如何對待土地,土地就會長出什麼樣的作物來回應。經驗豐富的農友都知道,長期澆灌化學肥料和農藥的田地,長出來的作物會愈來愈不健康,只能倚靠施更多的化肥、灑更多的農藥來勉強維持。去年12 月在《國家地理》雜誌所舉辦的「友善土地,台灣故事」分享座談會中,台大農藝系名譽教授郭華仁提到,台灣農業需要儘速轉型,重拾過往友善與有機的耕作方式,以養護地力、恢復原本自然狀態的平衡,唯有土地健康、才能照顧生活在這片土地的我們。同時,減少對化肥與農藥的倚賴,才不會因為過度仰賴進口化肥,在化石燃料出現危機或航運中斷時,無法正常農業生產。因此,推動友善與有機理念,早就是政府、相關企業及許多農友努力的目標。 ...
臺灣地處亞熱帶,熱呼呼的氣候養出了龐大的飲料市場,然而,無論是瓶裝飲料或手搖杯茶飲,總令人有喝下太多添加物、糖分的疑慮,而一次性的飲料瓶與茶飲杯更造成嚴重的廢棄物問題。氣泡水機的出現,同時解決了以上兩個煩惱,讓愛喝多樣飲料的大眾,能有更健康、更環保、甚至更省錢的選擇。 口感與環保的兩難 1970 年代末,拋棄式塑膠瓶裝飲料面市,立即大受歡迎,普及至世界各地。不過短短半世紀的時間,一次性塑膠瓶就已經成為海洋與陸地上最驚人也最麻煩的垃圾。如今,全球每分鐘可售出100 萬瓶塑膠瓶裝飲料,這些塑膠瓶能回收的卻還不到一半,遠不及售出及製造垃圾的速度。我們無...
圖說:改變飲食消費習慣就能減少食物浪費 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每年約有100萬噸的食品被浪費,會帶來許多關於環境和經濟的問題。食品鏈中所有參與者從生產到消費者,都能扮演預防和減少糧食浪費的角色,一起愛食物,一起愛地球。 根據歐盟統計,每年約有100萬噸的食品(相當於1500萬個超商國民便當)正在歐盟國家被浪費,如果再加上其他地區未被統計的數量,全球每年被浪費的食品,恐怕能夠讓百萬名長年飽受飢餓之苦的非洲難民,取得基本三餐溫飽。 數量仍不停上升的食物浪費現象,會帶來更多關於環境和經濟的問題。因為浪費食品無形中虛耗食材與糧食,相關的食品包裝、廢棄食品處理都會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