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衛報》(The Guardian)報導,由於COVID-19大流行,原定於今年11月在格拉斯哥舉行的聯合國氣候峰會COP26,各界一度猜測可能取消,但主辦國英國與聯合國4月1日晚上確定延期至明年。 新日期尚未確定,但這將讓各國有時間應付COVID-19疫情。專家們希望,這波疫情的因應措施能使各國政府轉往低碳經濟,而非化石燃料業。 全球知名氣候經濟學家尼可拉斯.史登(Nicholas Stern)表示:「度過COVID-19危機後,一種新的經濟成長方式可望形成,是一種永續的、有彈性的經濟,與自然界關係更密切和諧。這將是明年COP26的挑戰和機會。我們必須善加利用這段時間。」 ...
文/張獻仁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南投林區管理處副處長 孫宗志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南投林區管理處丹大工作站主任 圖/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 2019年,澳洲發生了十年以來最嚴重的森林火災,大火吞噬了超過三個臺灣的面積,至少26人失去性命,超過2,300間房屋遭到破壞,超過5億隻動物死亡。臺灣森林面積為219.7萬公頃,森林覆蓋率為60.71%,加上地狹人稠,森林與民眾生活息息相關,森林火災的預防及災害發生的處理,是林務機關重要工作之一。 臺灣森林火災以人為因素居多 每年10月至隔年4月最常發生 回顧近六年來臺灣國有林共發生251起森林火災,燒燬森林面積達180.0...
(編按:林泰州導演長年關注紀錄片跟環境議題的關係。我們邀請他,對看同樣把紀錄片當成推動工具的《塑料王國》並撰寫專文,對塑膠地景、消費主義、甚至導演的紀錄位置,拋出一個再一個提問。) 「做這行業,又髒、又臭、又不賺錢⋯⋯」 「那為何選擇做這工作?」 「為了生活啊⋯⋯,我自己沒有本事,只是農民,不知錢從何來⋯⋯」
英國《衛報》(The Guardian)報導,科學家發現了一種以有毒塑膠為食的細菌。這種微生物不僅能分解塑膠,還能將塑膠當成食物來驅動分解的過程。 這種細菌是在塑膠垃圾場發現的,是已知第一個會分解聚氨酯的微生物。全球每年生產數百萬噸的聚氨酯,用於運動鞋、尿布、廚房用海綿和泡沫絕緣材料等產品,但它很難回收,大部分被丟進垃圾掩埋場。 聚氨酯分解會釋放出有毒和致癌的化學物質,這些化學物質會殺死大多數細菌,而新發現的菌株卻能夠存活。新研究已經辨識出這種細菌及其部分重要特徵,但要實際應用於處理大量塑膠廢棄物,還有許多工作要做。 學者:要廣泛使用這種細菌大概還需10年 最重要的還是減少塑...
英國《衛報》(The Guardian)報導,發表在《自然》(Nature)期刊上的研究顯示,由於全球國際合作保護臭氧層,數十年來受到人為活動影響的南半球噴射氣流正逐漸恢復正常狀態。 科學家們說,這證明了只要政府及時行動,合作解決造成氣候變遷的原因,就能恢復受損的大氣系統。
我們如何對待土地,土地就會長出什麼樣的作物來回應。經驗豐富的農友都知道,長期澆灌化學肥料和農藥的田地,長出來的作物會愈來愈不健康,只能倚靠施更多的化肥、灑更多的農藥來勉強維持。去年12 月在《國家地理》雜誌所舉辦的「友善土地,台灣故事」分享座談會中,台大農藝系名譽教授郭華仁提到,台灣農業需要儘速轉型,重拾過往友善與有機的耕作方式,以養護地力、恢復原本自然狀態的平衡,唯有土地健康、才能照顧生活在這片土地的我們。同時,減少對化肥與農藥的倚賴,才不會因為過度仰賴進口化肥,在化石燃料出現危機或航運中斷時,無法正常農業生產。因此,推動友善與有機理念,早就是政府、相關企業及許多農友努力的目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