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搜尋 電子雜誌搜尋

AD

ad970250
【老杜聊海蛇】菲律賓的海蛇研究驚魂記
Jun. 24 2020

【老杜聊海蛇】菲律賓的海蛇研究驚魂記

"突然間,我發現兩名揹著長槍且面露怒容的人從林子裡朝我們走來,我心想問題大了……" 民國95年我向國科會申請國際科技人士來臺短期訪問計畫,邀請了佛羅里達大學的哈維.B.李利懷特(Harvey B. Lillywhite)教授來臺灣演講並合作探討海蛇水份調節的課題。我們意外地發現海環蛇(sea krait)其實需要喝淡水,並顛覆了教科書一直認為海蛇可以喝海水,無須攝取淡水的錯誤認知。這個重大發現不但被刊登於指標性的《生理學和生化動物學》(Physiological and Biochemical Zoology)期刊上,還連續兩個月登...

巨口鯊該不該禁捕? 動社指向花蓮外海特定漁船 海保署坦言:禁捕有困境
Jun. 23 2020

巨口鯊該不該禁捕? 動社指向花蓮外海特定漁船 海保署坦言:禁捕有困境

每年春天,隨著黑潮強大而溫暖的洋流前往覓食地的巨口鯊,途經花蓮外海時,卻因漁船撈捕而死亡。 臺灣動物社會研究會指出,過去幾天,臺灣花蓮外海,一艘流刺網漁船,在同一經緯度海域,精準捕抓六尾巨口鯊;連同其他三艘目標鎖定捕捉巨口鯊的漁船,兩年來造成72隻巨口鯊殞落。該會副執行長陳玉敏悲觀表示,在巨口鯊族群數量未明的狀況下,這類針對性的撈捕,恐怕使其族群生存更加危及,呼籲農委會及海委會重視此現象,提出有效的對策。

川普下令開放大西洋的海洋紀念區可進行商業捕魚
Jun. 18 2020

川普下令開放大西洋的海洋紀念區可進行商業捕魚

這項決定將掀起另一波法庭論戰──關於身為總統的川普,是否擁有可以實質上消除一個國家紀念區的權力。

「殭屍火」來襲? 破紀錄野火再臨北極圈 碳匯恐不保
Jun. 16 2020

「殭屍火」來襲? 破紀錄野火再臨北極圈 碳匯恐不保

雪消失了、海冰融化了,大量蚊子進入北極圈。以往被雪覆蓋的地方,現在可見白色北極野兔在綠色灌木叢中跳躍。 《獨立報》(The Independent)報導,溫暖的天氣讓去年夏天北極苔原上破紀錄的野火再次出現。歐盟哥白尼大氣監測局(Copernicus Atmosphere Monitoring Service,簡稱CAMS)現在正透過衛星觀測這些大火。

封城無助減碳 5月大氣二氧化碳濃度再創新高
Jun. 11 2020

封城無助減碳 5月大氣二氧化碳濃度再創新高

英國《衛報》(The Guardian)報導,儘管COVID-19肆虐導致全球各地封城,但今年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仍急遽上升,達到新高峰。 根據夏威夷莫納羅天文臺(Mauna Loa Observatory)的資料,5月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達到417.2ppm,比2019年的峰值414.8ppm高出2.4ppm。

住在海龜身上的「超跑藤壺」
Jun. 09 2020

住在海龜身上的「超跑藤壺」

港口的堤防、消波塊或潮間帶的礁石上經常能見到許多附著在上的生物。其中較常見的是遠看像螺貝類,近看像小火山的藤壺。藤壺其實是和蝦、蟹較接近的甲殼類動物,幼生時期在海水中浮游,成體則附著在硬底質之上。幾乎所有的藤壺成體都不會移動,但附著在海龜身上的「龜甲藤壺」(Chelonibia testudinaria)是個特別的例外。 小琉球海龜「藤壺姐」 2017年10月,臺灣小琉球北側海域記錄到一隻身上長了許多藤壺的綠蠵龜。當時牠非常害羞,無法輕易接近。同年11月牠移動至小琉球西北側海域定居,漸漸接受潛水員靠近,因此才開始能記錄到牠身上藤壺的影像。 從拍攝的影像中可看出,海龜身上總共附...

疫情過後,海洋即將迎來「再次」傷害?從現在開始選擇海洋友善防曬
Jun. 05 2020
Sponsored

疫情過後,海洋即將迎來「再次」傷害?從現在開始選擇海洋友善防曬

2020年,COVID-19(又稱武漢肺炎、新冠肺炎)疫情使得人們減少外出,保持社交距離,各國也實施程度不一的集會及群聚禁令,意外讓人看見大自然褪去人潮後的生機盎然,上萬海龜悠哉上岸產卵、潮間帶及海洋少了人類的蹤跡,魚蝦再次的活躍。但是隨著疫情逐漸趨緩,觀光人潮與經濟活動復甦,海洋是否又將面臨巨大危機?

MAY. 2025

企鵝星球

從赤道到極地,牠們堅強的演化適應力如何面對環境新危機。

企鵝星球

熱門精選

Subscribe
立即訂閱
keyboard_arrow_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