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資訊中心綜合外電;姜唯 編譯;林大利 審校 瑞士再保險公司(Swiss Re)的一項分析指出,由於野生動植物及其棲息地破壞,全世界有1/5的國家面臨著生態系統崩潰的風險。 根據報告,全球GDP的一半以上,也就是約42兆美元,取決於健康的生物多樣性,但也正在走向崩潰臨界點。糧食、乾淨的水和空氣以及防洪等自然所提供的服務已經被人類活動大肆破壞。
黃魚鴞,台灣島上體型最大的貓頭鷹,雙翼展開的寬度相當於一個成人的身高,然而如此碩大的身形卻能夠完美隱身在原始山林之間。黃魚鴞特殊的棲地需求、晝伏夜出的習性、低沉且辨識度低的鳴叫聲,讓牠們成為台灣貓頭鷹留鳥中最晚被博物學家發現的種類(由日籍動物學家黑田長禮於1916年紀錄),後續的野外目擊紀錄也寥寥可數,生態習性充滿神祕的色彩。 屏科大野保所的孫元勳教授長期投入黃魚鴞的研究和保育工作,自1990年代起陸續在台北烏來、花蓮砂卡礑以及...
環境資訊中心綜合外電;姜唯 編譯;林大利 審校 英國《衛報》(The Guardian)報導,科學家發現年輕人腦幹中的空氣汙染微粒,與阿茲海默症和帕金森氏病相關的分子損傷密切相關。
環境資訊中心 特約記者廖靜蕙 報導 COVID-19疫情帶動國民旅遊,尤其秋季微涼的氣候,正是臺灣賞玩山林最佳季節。只是秋天大量外出的不只是人類,此時也是野蜂為了度冬,頻繁覓食、儲備能量之際,尤其若遇虎頭蜂螫刺事件最掃興。 避免人蜂相遇帶來的致命吸引力,農委會林業試驗所發布「避蜂頭」妙招,除了在衣著上下功夫,遇到野蜂冷靜退避,儘管山林「蜂」狂,仍能漫遊山林、安心活動。
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許祖菱報導 繼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OAA)8月對臺灣南部發出最高2級(Alert Level 2)珊瑚白化警示,中研院生物多樣性中心團隊今(8日)也公布臺灣沿岸觀測結果,中心博士後研究員林哲宏說,今年夏季在不同珊瑚族群發現大規模珊瑚白化現象,其中蘭嶼南部逾五成珊瑚有白化跡象。 中研院研究團隊警告,若海水持續高溫,可能有大量的珊瑚無法恢復。對此,綠色和平將號召潛水界在未來三個月啟動「Coral watch 珊瑚白化復元監測計劃」,並呼籲擁有珊瑚資源的地方政府,例如屏東縣、臺東縣政府,盡快宣示氣候緊急,共同建立完善珊瑚生態監測系統。
環境資訊中心綜合外電;姜唯 編譯;林大利 審校 聯合國9月30日召開生物多樣性峰會,全球領導人宣示要採取更多措施來保護自然環境。今年爆發人畜共通傳染病COVID-19,再次說明人類若繼續破壞自然界,可能讓自身處於更大危險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