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資訊中心綜合外電;姜唯 編譯;林大利 審校 《獨立報》(The Independent)報導,根據一份新的科學評論,保護世界上僅存的熱帶泥炭地,有助減少人類感染新興人畜共通傳染病的風險。 研究首次調查泥炭地與新興傳染病的關聯 該評論指出,保護熱帶泥炭地也是因應氣候危機的關鍵,因為泥炭地富含水分的土壤中儲存了大量的碳。 在整個地球上,泥炭地僅占陸地表面的3%,但卻儲存了所有土壤中1/3的碳。 研究主要作者、英國埃克塞特大學生態學和自然保護研究員馬克.哈里森(Mark Harrison)博士說:「熱帶泥炭地和其中的野生動植物受到干擾,與公共衛生和疾病大流行息息相關...
整理:許祖菱(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農委會特生中心11月16日表示,根據「臺灣新年數鳥嘉年華」調查團隊分析,2014年至2019年期間度冬水鳥族群有13種水鳥數量明顯減少。特生中心助理研究員林大利表示,水鳥減少的原因,可能和各類型溼地的面積縮減和棲地品質劣化有關,將再執行進一步的研究探討,未來計畫研擬跨國監測指標。
環境資訊中心綜合外電;姜唯 編譯;林大利 審校 近期研究發現,近幾十年的保育工作成功使部分瀕危鳥類和哺乳動物物種免於滅絕。但是,許多資料不足的物種和亞種的個體數量仍不斷減少,此外,如果一個物種從未被發現,則無從保育。
環境資訊中心 記者孫文臨報導 輕颱閃電掃過臺灣尾,氣象局發布今年首度陸上颱風警報,有不少民眾「既期待又怕受傷害」,盼望它能帶來雨水,替缺水的西部地區解渴。 中研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的最新研究指出,受到全球暖化影響,未來颱風數量可能會較過去減少40%,東亞與西北太平洋氣候會變得更乾。 研究員林傳堯透過模式模擬發現,未來中部海域佈滿離岸風場,將影響大氣循環及水氣蒸散,若有特定路徑的颱風從西南側侵襲往西北移動,西部沿海的降水量可能減少約兩成。 中研院高精度模擬 分析全球暖化、離岸風場造成臺灣大氣環境變化 環變中心最新研究指出,未來受到全球暖化的影響,...
環境資訊中心綜合外電;姜唯 編譯;林大利 審校 最新研究顯示,美國和英國的人均塑膠廢棄物製造量是世界大國中的前兩名。 過去研究認為,亞洲國家是最大海洋塑膠汙染者,美國是第20名左右,但沒有將美國的塑膠廢棄物出口或非法傾倒量算在內。分析還顯示,美國製造的塑膠廢棄物總量最多,在海洋塑膠汙染上的貢獻程度可能排名世界第三。
環境資訊中心 特約記者廖靜蕙 臺中報導 2020年大年初一發現擱淺於臺東長濱的藍鯨,屬於哪一個類群呢?學者經初步粒線體DNA比對,與印度洋北部的族群較為接近。致死原因應與套住其嘴部的繩索有關,而繩索上附生的主要為「耳條茗荷」。海委會海保署長黃向文表示,這是臺灣有史以來的第一筆藍鯨正式擱淺紀錄,未來透過骨骼樣本重建、翻模、展示,幫助大眾認識這個珍稀物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