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054年7月,中國古代宋朝負責觀察天象的官員,在夜空中發現一顆從來沒見過的亮星,中國古代把這種突然出現的星稱為「客星」,也就來作客的星星,這顆客星位在現在的金牛座牛角上的天關星(金牛座ζ星)旁,所以這顆客星稱為天關客星。
很久以前,地球可能曾擁有屬於自己的行星環系統。這個假設中的環從宇宙的時間尺度來看並沒有持續很長時間——僅僅數千萬年。然而,這段時間足以在地球的地質記錄中留下深遠的影響。 行星環在太陽系中被認為相當普遍。四顆巨型行星都有環系統,甚至有證據表明火星也曾擁有環系統。這引發了天文學家的好奇心:地球過去是否也曾有過環系統? 如果行星環曾經存在,我們不太可能在太空中找到其痕跡;但在奧陶紀期間,約4.66億年前,隕石撞擊頻率突然增加,持續了約4000萬年。這一時期出現了大量隕石坑,而且分布非常集中。 這些隕石坑不僅在時間上密集,在地理位置上也相當接近。天文學家分析了...
隨著夜晚愈來愈亮,如失眠和癌症等跟人工照明有關的健康問題清單,也跟著愈來愈長。 在人類歷史進程中,在黑暗中度過漫漫長夜,靠著月光與營火的微光、或是更後來在煤油燈下完成種種家務的時代,不過是轉瞬之前。如今,全世界約有80%的人口體驗到的是晚上的高度照明,從明亮的戶外燈泡,到家裡的檯燈和螢幕都有。科學家逐漸確認這種過度的光汙染可能會對健康造成嚴重影響,從睡眠不佳到乳癌、中風和其他疾病都有。 這個問題的完整規模,還有到底誰最容易受到影響,都還不明朗。科學家所確知的就是,夜晚的人工照明會打亂野生動物體內的各種運作,也會對人體的日夜節律系統造成類似影響。 「人類演化過程的大部分期間,經...
當星系發生碰撞與合併時,位於其中心的超大質量黑洞也最終會合併為一個更大的黑洞。幾乎每個星系的中心都擁有一個超大質量黑洞。最近,哈伯太空望遠鏡與錢卓拉X射線天文臺在一對正在合併的星系中心發現了一對相互環繞的超大質量黑洞。這兩個黑洞相距約300光年,預計約在1億年後合併。這是迄今為止在可見光與X射線波段中觀測到的最近距離的雙超大質量黑洞。它們位於編號為MCG-03-34-64的星系對中心,距地球約8億光年。由於黑洞吸收了周圍大量的氣體及塵埃,吸積作用使得該星系核心亮度大增,成為活躍星系核(AGN)。雖然過去已發現數十對雙黑洞,但它們之間的距離比這次發現的要遠得多。這一發現已發表於《天體物理學期刊》...
一種導致生命危險的急性腦部感染正在全世界擴散。以下是我們目前對這種疾病的了解,以及可能出現的後續發展。 一名14歲男孩在印度的炎熱天氣去池塘游泳、一名13歲女孩在校外教學期間去水池泡澡、一名5歲女孩在住家附近的河中稍微泡水一下。這三個孩子住在印度南部喀拉拉邦的不同地區。然而,他們有一項共通點:三人都因罹患原發性阿米巴腦膜腦炎(Primary Amoebic Meningoencephalitis,PAM)而死,這種腦部感染是由一種微小生物導致,牠分布於溫暖的淡水域及維護不佳的游泳池。印度還有十幾名患者持續接受治療,其中一名患者是27歲男性,同樣因此死亡。 PAM雖然罕見,卻是一種分...
在距離我們180光年的一顆恆星上,天文學家拍攝到了恆星表面變化的影像,這些變化是由於恆星內部持續的熱對流而發生的。 這三張照片是紅巨星 R Doradus 兩週內不斷變化的表面形態,該恆星的直徑是太陽的350倍,正在經歷劇烈的熱對流過程,這也是它生命的最後階段。
近期的研究顯示,在許多宜居行星上或許並沒有晝夜循環。這實在很難想像,但是生活在地球地底深處或海底的生物,讓我們瞭解在沒有晝夜循環的環境中生存的外星生命可能會是什麼樣子。 依照目前的數據推算,銀河系中大約擁有1000億至4000億顆恆星,其中約70%是低質量的紅矮星,在約41%的紅矮星系統中,至少有一顆行星位於溫度可存在液態水的適居區。雖然還無法認定這些行星上有液態水,但光是銀河系的紅矮星就擁有約287億顆宜居行星。以紅矮星為主星的岩石質行星稱為M地球。因為紅矮星表面溫度低,所以位於其適居區的M地球距離主星都很近。行星受到主星引力差異的影響,很容易就進入潮汐鎖定狀態,就是行星的半面永遠朝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