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搜尋 電子雜誌搜尋

AD

ad970250

不錯過任何知識訊息,立即加入國家地理官方Twitter

防疫期間遠端工作,請利用客服信箱聯繫。

Oct. 03 2019

讓「哈拉」找到回家的路 九河局治理鱉溪 破天荒與居民共學

  • 河川就在部落旁,鱉溪在居民心中舉足輕重,具有重要象徵意涵。攝影:廖靜蕙

    河川就在部落旁,鱉溪在居民心中舉足輕重,具有重要象徵意涵。攝影:廖靜蕙

  • 吉哈拉艾以日本禿頭鯊命名之地,讓「哈拉」回家,是鱉溪治理的重點。攝影:邱柏愷,洄瀾風顧問公司提供

    吉哈拉艾以日本禿頭鯊命名之地,讓「哈拉」回家,是鱉溪治理的重點。攝影:邱柏愷,洄瀾風顧問公司提供

  • 23道攔河堰,關關難過。攝影:廖靜蕙

    23道攔河堰,關關難過。攝影:廖靜蕙

  • 鱉溪沿岸的復興橋,九河局與居民討論引水議題。圖片來源:洄瀾風提供

    鱉溪沿岸的復興橋,九河局與居民討論引水議題。圖片來源:洄瀾風提供

  • 菊池氏細鯽是鱉溪環境營造的指標物種之一。攝影:林在田,洄瀾風顧問公司提供

    菊池氏細鯽是鱉溪環境營造的指標物種之一。攝影:林在田,洄瀾風顧問公司提供

  • 鱉溪紀錄到鱉蛋,看起來若非破殼而出,就是被天敵嗑掉了。洄瀾風顧問公司提供

    鱉溪紀錄到鱉蛋,看起來若非破殼而出,就是被天敵嗑掉了。洄瀾風顧問公司提供

  • 九河局長謝明昌停掉公園化景觀設計的規劃案,與居民共學更具生態系服務功能的鱉溪治理。攝影:廖靜蕙

    九河局長謝明昌停掉公園化景觀設計的規劃案,與居民共學更具生態系服務功能的鱉溪治理。攝影:廖靜蕙

1

花蓮吉哈拉艾,以日本禿頭鯊命名之地。讓「哈拉」回家,自然成為鱉溪治理的重點。

位於花蓮富里的鱉溪,蜿蜒穿越吉哈拉艾文化景觀,是臺灣少數流經社區、貼近居民生活的溪流。在過去,居民為了與河共生,百年前即沿著溪流邊的山壁修築水圳,循循善誘著潔淨溪水流到田裡,灌溉水稻等糧食作物,也孕育部落文化;曾幾何時,又因相同的理由,河床上布滿高低不等的攔河堰。

怎樣的鱉溪符合居民的印象?與其專家規畫,不如聽聽居民意見!為此,經濟部水利署第九河川局搭建與居民溝通的治理平臺。不但首創河川治理線由居民提議,並以共學方式,處理過去興建的23道取水攔河堰,要讓「哈拉」找到回家的路!

AD

ads-parallax
河川就在部落旁,鱉溪在居民心中舉足輕重,具有重要象徵意涵。攝影:廖靜蕙

河川就在部落旁,鱉溪在居民心中舉足輕重,具有重要象徵意涵。攝影:廖靜蕙

以動物為名的地名與溪流:「哈拉」不見了

鱉溪是臺灣少數幾條以動物命名的溪流,早年因鱉群出沒而得名;因較少受人為城鎮開發影響,保留豐富而多樣的生態及特殊的地景環境,是野生動植物僅存的重要棲地。又因匯流到秀姑巒溪、屬於支流,而具備中央河川的身分[1]

阿美族稱呼河川,會依據不同河段命名。跳舞場旁的溪流河段,稱鱉溪為「爾碧」(音譯),再上游一點音類似「搞動」。為了準備後天(5日)的鱉溪共學走讀活動,九河局人員聚集在現場,從局長到工程師,了解活動動線,豐南村村長陳正雄也參與討論,隨後也到營造中的生態池,和社區居民雅各討論生態池的物種。

這裡具有不同水域生態系,當地除了沿岸不時可見的中華鱉(Pelodiscus sinensis),河道以日本禿頭鯊(Sicyopterus japonicus)、臺東間爬岩鰍(Hemimyzon taitungensis)為主,還有優游於田間、水圳及小溝渠的菊池氏細鯽(Aphyocypris kikuchii),構築鱉溪生態的樣貌。

吉哈拉艾以日本禿頭鯊命名之地,讓「哈拉」回家,是鱉溪治理的重點。攝影:邱柏愷,洄瀾風顧問公司提供

吉哈拉艾以日本禿頭鯊命名之地,讓「哈拉」回家,是鱉溪治理的重點。攝影:邱柏愷,洄瀾風顧問公司提供

日本禿頭鯊(或稱日本瓢鰭蝦虎),就是當地地名「cihalaay吉哈拉艾」所指物種,族群從秀姑巒溪出海口進入鱉溪,溯溪而上。當地傳統的捕魚季,就是撈捕日本禿頭鯊。但溪流沿途的攔沙壩,阻擋「哈拉」洄游路線,因此部落要恢復傳統利用,就必須處理這幾道攔沙壩。

日本禿頭鯊的23道陰影:拆壩大考驗

早期河川治理缺乏生態觀念,水利會為了抬高水位取水、灌溉水田,在鱉溪主要河道到匯流口之間做了23道攔河堰、固床工,導致河床掏刷,更阻攔洄游生物回家;溪床天然的大石頭,也都拿來當田埂、護岸,而愈來愈少見了。

居民雖認同還地於河,讓河川恢復生命力、減少水泥構造物,但既有的攔河堰怎麼處理,要能增加魚類棲地,又不影響既有的生態,卻是大學問。

「工程原理是做了一項工程,就會衝擊其他地方,為了減少彼此掏刷,因此又須另一項工程來減少衝擊。」九河局課長黃郅達解釋。

攔河堰怎麼處理?雖溝通平臺有初步共識,逐步評估拆壩,但怎麼拆、從哪裡開始拆,必須謹慎考慮。九河局朝向改以鱉溪具有消能功能的原始石頭進行石樑工法,逐步改善溪流環境。

以前為了取水方便做成階梯狀河床,卻使魚蝦無法洄游;但做壩有其理由,石樑工法是拆掉攔河堰後,改以人工堆積,透過石頭和石頭之間近乎自然的接合,減少河床落差。黃郅達認為,石樑工法一、兩年內或許無法看出效果,但這種工法比較自然健康。

23道攔河堰,關關難過。攝影:廖靜蕙

23道攔河堰,關關難過。攝影:廖靜蕙

鱉溪沿岸的復興橋,九河局與居民討論引水議題。圖片來源:洄瀾風提供

鱉溪沿岸的復興橋,九河局與居民討論引水議題。圖片來源:洄瀾風提供

與居民共同營造鱉溪面貌 3000萬經費有更好的用途

過去九河局原預計以3000萬元預算,進行環境營造計畫,以增加中華鱉族群為目的,設計通道,讓鱉爬鱉道,到稻田吃福壽螺,營造「鱉稻共生」為規畫重點。不過,說明會上,居民表示,環境營造是恢復河川原始生命力,而非著墨於公園化、景觀營造。

去年底,九河局長謝明昌了解村民想法後,做成中止這項工程計畫決定,讓鱉溪治理「歸零思考,重新開始」,以落實居民對鱉溪想像,為規畫目標。社區也還不清楚可以怎麼做,因此九河局與社區以共學方式,引入學者和社區一起討論。

「這是項大變革。」謝明昌說,鱉溪環境營造雖持續進行,只是從之前偏向以工規畫營造景觀,轉向符合居民期待恢復鱉溪原始樣貌的目的。結合社區居民、民間團體及跨部會政府行政單位的鱉溪河川治理平臺,也於今年3月28日成立,持續對話。

恢復河川生命力之首要,是讓沿岸看得到中華鱉,生態調查裡有發現很多鱉蛋,原生龜類也有紀錄到。但是九河局並不滿足於找回中華鱉,更進一步要讓受工程影響的細斑吻鰕虎(Rhinogobius giurinus)和日本禿頭鯊歸隊,鎖定這兩個物種,當作環境復育的指標物種。

當地長期投注鱉溪復育工作的「後山采風工作室」負責人張振岳表示,鱉溪擁有豐富之動植物生態,為避免動物廊道遭受堤防等人工設施而產生阻絕,應盡量維持既有河寬,保持天然緩坡。為了增加菊池氏細鯽族群,居民也提出營造生態池保育的想法,當颱風季溪流湍急之際,提供菊池氏細鯽庇護之處。

菊池氏細鯽是鱉溪環境營造的指標物種之一。攝影:林在田,洄瀾風顧問公司提供

菊池氏細鯽是鱉溪環境營造的指標物種之一。攝影:林在田,洄瀾風顧問公司提供

鱉溪紀錄到鱉蛋,看起來若非破殼而出,就是被天敵嗑掉了。洄瀾風顧問公司提供

鱉溪紀錄到鱉蛋,看起來若非破殼而出,就是被天敵嗑掉了。洄瀾風顧問公司提供

河川治理線由民眾決定 鱉溪治理界點上移

今年6月12日的「鱉溪水道治理計畫線及用地範圍線畫設說明溝通平臺會議」中,居民建議將鱉溪治理計畫線從上游第二支壩往上移到地一支壩上游50公尺,原來由縣政府管轄的範圍,納入水利署管理,與林務局治理界點接合。這次會議同時決議,鱉溪在重新檢討河寬時,應以環境生態及地方創生議題為首要考量。

這項建議進一步於7月24日吉拉米代部落會議正式提案,並由水利署進行法定程序,若公告完成,有望成為國內第一個由社區民眾要求延長河川治理計畫線的案例。一旦界點確認上移,未來此河段治理是依據《水利法》、由水利署第九河川局管轄。

一般民眾常因工程聚集,但謝明昌是把治理計畫線怎麼畫,也提到平臺討論,促成全國第一個由當地民眾開會決定河川治理計畫線的案例。

那麼居民是否充分認知界點上移後的改變?謝明昌表示,還地於河一直是他長期以來的施政理念,但也擔心民眾為了希望水利署接管這段河川,只講好處、沒有提到相對的限制與義務,因此再三說明界點上移後居民的權利義務、適用的法令,法規上的要求等等。界點確認後,也將發展相關的河川保育計畫。

九河局長謝明昌停掉公園化景觀設計的規劃案,與居民共學更具生態系服務功能的鱉溪治理。攝影:廖靜蕙

九河局長謝明昌停掉公園化景觀設計的規劃案,與居民共學更具生態系服務功能的鱉溪治理。攝影:廖靜蕙

環境資訊中心 特約記者廖靜蕙 花蓮報導

[1]鱉溪原來河川法定寬度前由花蓮縣政府於1993年完成規畫及公告,1999年精省後移由經濟部水利署第九河川局納入中央管河川管理,河川治理權從花蓮縣政府移交給水利署第九河川局。

本文轉載自「環境資訊中心」網站,內容由許多專家學者及民間環團,提供國內外環境教育與環保資訊;主題涵蓋全球變遷、溫室氣體控制、環保生活、環境污染防治、生態保育、能源節約與能源效率、綠建築等各面向。期許能替沒有選票的山林、濕地、海洋、土地發聲。

 

APR. 2024

真菌潛力無限的奇妙世界

這個鮮為人知的龐大生命網路,如何影響地球萬物與人類未來

真菌潛力無限的奇妙世界

AD

熱門精選

AD

AD

Subscribe
立即訂閱
keyboard_arrow_up

AD

ad970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