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搜尋 電子雜誌搜尋

AD

不錯過知識訊息,立即加入國家地理官方X

Apr. 09 2020

【台灣鯨豚圖鑑】西南沿海頻繁集體擱淺的小虎鯨

  • 小虎鯨(pygmy killer whale)

    小虎鯨(pygmy killer whale)

  • 小虎鯨經常集體擱淺在台灣西南沿海。

    小虎鯨經常集體擱淺在台灣西南沿海。

  • 四月底擱淺的小虎鯨,最後僅存一隻長期復健。

    四月底擱淺的小虎鯨,最後僅存一隻長期復健。

  • 解剖死亡的小虎鯨發現,多數個體在中耳發現不正常現象。

    解剖死亡的小虎鯨發現,多數個體在中耳發現不正常現象。

1

撰文 / 林雅容

夜晚的旗津海邊,天是黑的,海也是黑的,只有浪濤沙沙地翻上岸時,才見得到淺淺的白色。

小虎鯨經常集體擱淺在台灣西南沿海。

小虎鯨經常集體擱淺在台灣西南沿海。

海巡弟兄們蹲在黑漆漆的水中,用手環抱保定著也是黑漆漆的小虎鯨,試圖在不斷拍打的白色浪花中穩定住自己和動物。而小虎鯨不只一隻啊,如同以往大部分牠們上岸來的狀況,小虎鯨總是不甘寂寞不願自己擱淺,這回又上來了六隻,其中一隻已死亡。

海洋保育署海保救援網偕同成大鯨豚中心,在海巡弟兄的協助下,花了六小時的時間才越過消波塊與堤防,將餘下五隻小虎鯨群吊掛上岸,火速送往台南四草救援池進行醫療與復健。

小虎鯨(pygmy killer whale)

小虎鯨(pygmy killer whale)

不是虎鯨親戚,只是長得像

小虎鯨屬於海豚科黑鯨類,是名為鯨的鯨豚中,體型最小的物種,體長僅略大於兩公尺,與許多海豚如糙齒海豚相似,甚至小於花紋海豚。一八七四年,英國自然學家約翰.葛雷(John Grey)首度描述了小虎鯨;一九五〇年代以前,科學家對小虎鯨的了解,仍僅限於大英博物館中的兩具骨骼;一直到一九五四年,日本鯨類學家山田致知才從捕鯨獵人手中觀察到了此種鯨豚,進行發表,並因為牠的某些體型結構類似虎鯨,提議將其命名為小虎鯨。因此,小虎鯨的英文名字為pygmy killer whale,意思與中文名字相仿,也就是小號的虎鯨。然而,其實小虎鯨和虎鯨的親緣關係僅同為海豚科。

除了腹部有大面積白色斑塊,嘴唇周圍略呈白色之外,小虎鯨全身幾近黝黑。身為黑鯨一族的牠也沒有嘴喙,頭型渾圓,和非常相像、但頭部略尖的瓜頭鯨不同,是辨別兩者的主要依據。

小虎鯨喜食魷魚等頭足類動物和小型魚類,也曾在野外被觀察到攻擊捕食小型海豚,多半在晚上覓食,白天休息或活動。常出沒在溫暖的深水海域,因此台灣東海岸包括宜蘭、花蓮、台東,偶爾也能發現牠們的蹤跡。不過小虎鯨生性害羞、膽怯,多半會避開船隻,在海上算是罕見,也觀察不易。所以目前科學家對小虎鯨在個體生理或族群生態等方面的了解,都仍然不甚清楚。

包含小虎鯨在內的所有黑鯨類,都是群體活動的鯨豚,經常約十幾至五十隻一起相伴巡航,也因此小虎鯨集體擱淺的頻率很高。

四月底擱淺的小虎鯨,最後僅存一隻長期復健。

四月底擱淺的小虎鯨,最後僅存一隻長期復健。

野外罕見,卻年年集體擱淺

雖然僅僅偶爾在台灣東岸海域能夠見到小虎鯨,牠們卻在春季時經常集體擱淺在西南沿海,或迷航於西南部的港灣中。打從一九九六年鯨豚擱淺處理組織網成立的當年二月,台南曾文溪口就擱淺了十八隻的小虎鯨,幸好其中十五隻成功回到海中,只有三隻死亡。

接下來幾乎每一兩年,大約都在二月到五月間,從台南、高雄到屏東,都會發生小虎鯨集體擱淺,或成群結隊迷航於港中。最高記錄是二〇〇五年台南將軍和二〇一〇年高雄興達港,都有二十八隻的小虎鯨一起上岸來,忙壞了救援人員,所幸大部分都順利返回大海。

算算二十三年來,總計約有一百五十二隻小虎鯨擱淺,其中有三隻復健成功野放。由於小虎鯨凶悍具攻擊性,圈養的小虎鯨曾有攻擊人類的記錄,因此復健牠們的時候都要非常謹慎小心,即使因傷病虛弱不已,擱淺專員也都會特別交代,沒有特殊原因千萬不要從小虎鯨面前經過,也不要將手放在水裡,需要特別注意牠的狀況與動態。

擱淺的小虎鯨,和許多年來上岸來共九種三十一隻鯨豚,支持了中山大學海洋生物科技暨資源學系在「台灣海域鯨豚重金屬濃度和碳氮同位素」的研究,發現台灣海域的重金屬濃度,逐年來確實有增加的趨勢。然而除此之外,野外罕見的小虎鯨在台灣如此頻繁地集體擱淺,復健經驗如此豐富,我們對小虎鯨的研究與了解似乎沒有增加,實在甚為可惜。

集體擱淺的小虎鯨有共同病徵

五隻小虎鯨從旗津後送台南四草鯨豚救援池的隔天,四月二十六日,又有十隻小虎鯨再度擱淺,其中死亡了兩隻,救援人員推回了八隻。二〇一九年春日的這兩天,共計擱淺了十七隻小虎鯨。

在四草進行復健的五隻小虎鯨狀況也不甚樂觀,多數游泳狀態不穩定,不斷出現翻滾的行為。中華鯨豚協會幫小虎鯨進行醫療檢查後的結果發現,血液檢查顯示所有的動物的肝指數異常、發炎和白血球指數皆高,有敗血病、寄生蟲感染,以及肌肉損傷的癥象。隨後,其中四隻小虎鯨也相繼死亡,只餘下最後一隻小虎鯨。

解剖死亡的小虎鯨發現,多數個體在中耳發現不正常現象。

解剖死亡的小虎鯨發現,多數個體在中耳發現不正常現象。

為了尋找小虎鯨的擱淺與死亡原因,中華鯨豚協會解剖死亡的小虎鯨後,也為動物頭部進行斷層掃描,結果顯示多數個體在中耳鼓泡的部份,有單側填充的不正常現象,顯示小虎鯨群體有共同的病徵,可能影響牠們的聽力或平衡,進而導致擱淺。

存活最久的小虎鯨,有段時間狀況曾經有所好轉,不但可以自行游動,也不需人工灌食,可以自己覓食丟入池中的透抽和小魚。因為早些死亡的小虎鯨可能有聽力問題,因此也為這隻小虎鯨進行了聽力測驗,測驗結果合格,牠的聽力與之前美國所發表正常小虎鯨的測試結果類似,當時令人大大地鬆了一口氣,認為或許有機會野放。只可惜,一個多月後,小虎鯨活力下降,最後在六月十一日死亡。隨後的解剖顯示,牠體內許多器官都出現膿瘍,肺部也有感染。

為什麼海上不容易目擊,也不容易靠近的小虎鯨,會幾乎是定期地在春季集體迷航或擱淺在台灣西南沿海呢?根據台灣大學獸醫系楊瑋誠副教授針對二〇〇一年到二〇一三年擱淺鯨豚的研究,發現相較起其他地區,台灣海域擱淺鯨豚罹患心臟病與體內有大量寄生蟲的比例偏高,推測可能是由於長期壓力累積導致免疫力下降的結果。悠游在海中的鯨豚能有什麼壓力?台灣海域其實非常繁忙,頻繁的漁撈行為、海上交通或工程所製造的噪音、熱鬧的賞鯨旅遊等等人為活動,都是可能是干擾鯨豚、引發長期壓力的因子。

我們目前恐怕仍然無法確知這二十三年來,一百五十二隻的小虎鯨衝向台灣陸地的原因。然而,接下來年年的春季,小虎鯨恐怕還是會經常上岸,在積極繁忙的救援行動之外,我們能否靜下來探究、仔細聆聽,牠們在浪濤裡悲傷的翻滾之中,無聲吶喊的訊息。

文章轉載自《中華鯨豚協會》,推廣並倡導有關鯨豚之研究、欣賞、保育及教育等相關事務。

DEC. 2024

2024年度精選影像

跟著國家地理攝影師回顧全年精采故事

2024年度精選影像

熱門精選

Subscribe
立即訂閱
keyboard_arrow_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