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搜尋 電子雜誌搜尋

AD

ad970250
鯨魚如何「被自投羅網」?
Jun. 28 2016

鯨魚如何「被自投羅網」?

南韓某些城市的「(誤)捕鯨產業」正因為法律漏洞而蓬勃發展。 在南韓,不論是國際法或國內法都禁止捕鯨;但若是意外捕獲,則可進行販售。PHOTOGRAPH BY NICOLE MCLACHLAN 上個月在南韓蔚山(Ulsan)鯨魚節前夕,有關單位在一冷凍櫃中搜查到高達27噸、價值3,400萬美元的鯨魚肉──相當於40隻鯨魚之多。 這些是小鬚鯨,身長可達10.7公尺,游泳時速高達32公里。 斯瓦巴群島海岸上的這些白骨,是挪威白鯨漁業在全盛時期所留下的痕跡。挪威與冰島是僅存兩個公然進行商業捕鯨的國家,國際捕鯨委員會早在1986年宣布暫停捕鯨,不過挪威與冰島持反對意見。 正當日本、挪...

拯救大象就靠辣椒保險套&鞭炮
Jun. 27 2016

拯救大象就靠辣椒保險套&鞭炮

有種低成本且用不著高科技的方法,可以在原野上嚇走大象,讓人象相安無事。 農作保護小組利用手電筒、辣椒粉和煙火來阻止大象毀壞作物。PHOTOGRAPH BY FELIPE RODRIGUEZ   將保險套裝滿辣椒粉,混入一些碎石和砂礫以增加重量,用鞭炮製造聲響,然後對大象發射保險套。恭喜你,你拯救了一頭大象的性命。 只要有一頭大象在農田上翻滾,牠就能讓一個家庭一年所需的糧食付諸流水,因此農人們將他們手上唯一的武器——長矛轉向這些象隻也不意外了。 但是這個新的大象警示系統讓農人們不需要太多技術,便能以非暴力的方式將這些動物從他們的田中趕走。(►探險直擊:拍攝受創大象)...

世上最大望遠鏡該何去何從?
Jun. 27 2016

世上最大望遠鏡該何去何從?

這個世界上最大的單面口徑電波望遠鏡,鑲嵌在波多黎各叢林中的巨大凹穴內,一天中將近二十四小時掃瞄來自其他星系的訊息、難以捉摸的重力波和來自外星文明的雜音。在過去逾半世紀的時間裡,不論是來自宇宙深處或是從地球鄰居的訊號,都是阿雷西博天文台(the Arecibo Observatory)在負責接收。 但這座直徑達305公尺的超巨大望遠鏡,來日無多。 波多黎各的阿雷西博天文台(The Arecibo Observatory)不但常常出現在電影中,更是探索外星生命的象徵,但它的日子似乎不多了。惡劣的氣候迫使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對抗環境空汙 幫肌膚穿盔甲
Jun. 25 2016
Sponsored

對抗環境空汙 幫肌膚穿盔甲

2015年巴黎氣候會議,承諾以實質的團結力量,一起面對氣候變遷。國家地理印尼版封面在當時呼應氣候變遷的議題,首次以無照片,純文字道出「抱歉,氣候變遷沒有漂亮照片,我們還能生存嗎?」,在在呼籲當代重視氣候變遷,除了希望能替未來的人們減緩環境巨變所造成的結果,現在的我們也早已開始面對巨變帶來的影響。國家地理雜誌中文版的篇章氣候變遷生存指南,其中指出,變遷的環境危害地球健康,也危害人類健康,我們除了預想極端天氣可能帶來的衝擊,也應警覺到現正當下,生物已暴露各種汙染環境之中。空氣汙染便是明顯一例,工業廢氣、汽機排放、燃燒以及二手菸等造成的二氧化氮、二氧化硫、一氧化碳、懸浮微粒等物...

"舊"是愛地球
Jun. 24 2016
Sponsored

"舊"是愛地球

全世界每年生產800億件衣服,約是全球總人口數的11倍,超額供應的背後,除了助長更多的血汗工廠外,更代表大環境可能受到嚴重的破壞。研究指出,自2013年起,服飾業已經躍升為生態污染源的第二位,僅次於石化產業。 因應快速時尚的風氣崛起,英國二手慈善店Barnardo’s做了一項調查發現,英國女性買了新衣服後,平均只會穿到7次;另有統計指出,英國平均每人每年會花大約600英磅置裝,但因不再穿著而被丟棄的舊衣服,價值竟然高達400英磅,大約是1.5萬噸,能被回收的只佔16%左右。而一個美國人每年平均會丟掉近5公斤的衣物;在日本,一年購入約144萬噸的服飾,但卻有136萬噸會被當作...

怪異動物問答集:變色龍照鏡子會發生什麼事?
Jun. 24 2016

怪異動物問答集:變色龍照鏡子會發生什麼事?

首先,你會發現公龍比較容易激動。 林肯兒童動物園的七彩變色龍(panther chameleon / Furcifer pardalis)變成了一身綠。/ PHOTOGRAPH BY JOEL SARTORE, NATIONAL GEOGRAPHIC PHOTO ARK LINCOLN CHILDREN’S ZOO 《怪異動物問答集》專欄調查小組總愛以玩笑話帶過許多議題,但網友Derek Halas的發問,讓我們不得不反思:「一隻四周都是鏡子的變色龍,到底會變成什麼色?」 雄性映象 德州大學阿爾帕索分校演化遺傳學家格林鮑姆(Eli Greenbaum)表示,變色...

探索臺北盆地古早灌溉工法
Jun. 24 2016
Sponsored

探索臺北盆地古早灌溉工法

臺北盆地原本是一個大湖,大約一萬年前,湖水消退,盆地逐漸成形,形成一片沼澤與叢林,開始少數的原住民居住在這裡,靠打獵捕魚維生。 直到300~400年前,漢人前來開墾、種植水稻。稻田種植的過程繁複、辛苦,要觀察天候變化,透過田埂之間水量的調節,讓稻子能夠健康長大,溫飽肚子。早期的農民,利用天然池沼,在週圍築堤、設置水門存水,以供農田灌溉,稱之為「埤」。 但這些埤塘,到了乾旱的季節就會乾涸,水源相當不穩定,而隨著農田的面積增大,水源就更不夠用了!農民只能望天興嘆! 300年前,有位從福建遷徙來臺的農民 郭錫瑠,在他31歲的時候,舉家從彰化到臺北開墾;一開始,他也是靠著埤塘水...

APR. 2024

真菌潛力無限的奇妙世界

這個鮮為人知的龐大生命網路,如何影響地球萬物與人類未來

真菌潛力無限的奇妙世界

AD

熱門精選

AD

AD

Subscribe
立即訂閱
keyboard_arrow_up

AD

ad970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