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紀末,哲學家和科學家提出,行星是由環繞新生太陽的塵埃和氣體盤凝聚而成的。然而,直到約200年後,天文學家才首次透過望遠鏡觀測到支持這一假說的證據。當時,紅外線天文衛星在炙熱的織女星周圍發現了額外的紅外線輻射,這被解釋為由低溫塵埃組成的行星盤。多年來的觀測顯示,這類塵埃盤在年輕恆星周圍十分常見,而織女星只是這種現象的首個線索。 如今,天文學家結合哈伯和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James Webb Space Telescope)的觀測能力,再次探測織女星周圍的盤。哈伯觀察到如煙霧般大小的微粒,而韋伯則捕捉到約沙粒大小的顆粒。令人驚訝的是,盤中並未發現大型行星穿行的明確證據,織女星周圍...
三分之一的美國成人沒有攝取到足量鐵質,這對身體各部位的供氧功能造成重大影響。本文說明如果這種常見的缺乏症沒有治療,會透過什麼機制導致更嚴重的健康問題。 對我們大多數人而言,要有足夠體力度過一整天已經很難了,但三分之一的美國成人都患有鐵質缺乏症,對他們而言,日常生活可能更令人疲憊。 全球有超過20億人罹患鐵質缺乏症。因為這種礦物質是多種重要生物功能的必要成分,所以體內鐵質濃度偏低的人經常發生疲倦、呼吸急促、頭暈、頭痛甚至心臟問題等症狀。 這種現象會影響所有年齡層的男性及女性,但包括孕婦在內的特定族群受到的影響最大。如果沒有治療,鐵質缺乏症會很容易演變成貧血(anemia),也就...
目前天文學家普遍認為,外星生命應該會在行星上出現,畢竟地球是唯一已知有生命的星球。地球擁有穩定的重力和大氣層來維持適合液態水的溫度,並富含碳和氧等基本元素,還有充足的陽光提供能量。因此,尋找外星生命時,科學家們通常將焦點放在行星上。然而,近期研究團隊提出在無需行星環境的情況下,仍有可能構建支持生命生存的環境。事實上,這並非完全不可能,例如水熊蟲已證明能在太空真空中存活。 任何在太空中獨自生存的生物群落都需克服以下幾項挑戰。首先,它們需要形成一層薄膜或外殼來維持內部壓力,所需的壓力相當於約10公尺深的水壓,許多生物可輕鬆應對。其次,生物群落需保持適當溫度來維持液態水。地球透過大氣的溫室效應...
碳元素是地球上生命的基本構成要素,也可能是宇宙中支持其他生命形式的基石之一。理論上星際空間中應有大量碳存在,但實際觀測卻顯示其總量低於天文學家的預期。此次在星際空間中第一次發現複雜有機分子「1-芘氰(1-cyanopyrene, C17H9N)」,挑戰了我們對碳在宇宙中分佈及其演化過程的認知。此發現已發表於《科學》(Science)期刊(Wenzel et al. 2024)。 1-芘氰是一種由多個苯環組成的有機分子,屬於多環芳香烴(PAHs)的一種。過去,天文學家認為多環芳香烴只能在高溫、能量豐富的環境下生成,如老年恆星周圍。在地球上,多環芳香烴存在於化石燃料中,或是燒烤食品的焦痕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