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環境資訊中心綜合外電;姜唯 編譯;林大利 審校 去年極端天氣加上COVID-19帶給上千萬人雙重打擊。世界氣象組織日前發布全球氣候現況指出,2020年全球增溫已達攝氏1.2度,此外,COVID-19造成的經濟趨緩不僅未能阻止氣候變遷,還使後果更嚴重。
 
								一群大西洋海象(Atlantic walrus)從俄羅斯遷移到挪威的斯瓦巴群島(Svalbard)度夏。由於全球暖化,位於挪威和北極之間的斯瓦巴群島在過去50年內經歷了急速上升的氣溫與海冰溶化。
 
								世界各地都有人發現動物正受到口罩、手套和其他個人保護裝備影響。一位科學家說:「這些用來幫助我們的材料卻正在傷害其他生物。」 黎絲洛特. 藍波內特(Liselotte Rambonnet)和奧可佛利亞.西姆斯特拉(Auke-Florian Hiemstra)絕對見過不少垃圾。身為志工,它們每週日都會幫荷蘭萊登市(Leiden)縱橫交錯的運河清除垃圾 這對生態學博士生對城市廢棄物有豐富的經驗,但去年8月遇見的事還是讓他們大感吃驚。 一條手指大小的河鱸被困在一隻醫療手套的大拇指裡,還死在裡面。 這項發現──此類事件中最先被觀察紀錄到的──使得藍波內特和西姆斯特拉感到憂心,並立...
 
								環境資訊中心綜合外電;姜唯 編譯;林大利 審校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 Environment Programme, UNEP)調查發現,人類活動正使得全球海草床以每30分鐘一個足球場的速度消失。現在,科學家們正努力調查剩下的海草床。 海中固碳高手 科學家正試圖釐清海草床真面目 根據2012年《自然地球科學》(Nature Geoscience)期刊的一項研究,海草在調節海洋環境方面有重要作用,每平方英里海草床的儲碳量是陸地上森林的兩倍以上。 牛津大學地球觀測科學家格溫.羅蘭茲(Gwilym Rowlands)說:「關於海草床有很多未知數,包括現在到底剩下多少...
 
								環境資訊中心綜合外電;姜唯 編譯;林大利 審校 曾因殖民地遍佈全球被稱作「日不落國」的英國,現在為保護野生動植物和生物多樣性,將啟動號稱世界最大的海洋監測系統──誘餌式遠端水底攝影系統(Baited Remote Underwater Video Systems, BRUVS)。 這讓英國成了第一個開發大型水下攝影設備網路的國家。這個網路是英國政府「藍帶計畫(Blue Belt)」的一部分,監測範圍涵蓋超過400萬平方公里的海洋,讓英國的海外領地能夠觀察和管理海洋野生動植物。 與科學家跨國合作 英國將蒐集四大洋生物資料 英國環境漁業與水族科學中心、西澳大學和...
 
								環境資訊中心綜合外電;姜唯 編譯;林大利 審校 研究發現,懷孕大鼠肺部的微小塑膠顆粒會迅速進入胎兒的心臟、腦部和其他器官。這是首次在活體哺乳動物身上觀察到這個現象,顯示胎盤擋不住塑膠微粒,而且暴露於塑膠微粒的大鼠胚胎在妊娠末期體重明顯減輕。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