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搜尋 電子雜誌搜尋

AD

ad970250
【考古發現】大禹治水、建夏朝之證據
Aug. 05 2016

【考古發現】大禹治水、建夏朝之證據

大禹治水是否僅為傳說?夏朝真的存在過嗎?中國地質與考古團隊在青海省發現了曾有大洪水的證據,回溯時間點,正好與夏朝吻合。 水壩(圖中紅色區域)下游25公里處為喇家遺址。紫色區塊為洪水沉積物範圍,白色區塊為堰塞湖沉積物範圍。 由北京大學考古學者吳慶龍主持的團隊,試圖還原一系列導致洪水暴發的自然事件,包含強震及隨之而來的土石流,在積石峽河谷因土石流造成的天然水壩,堵塞了寬1.3公里、高達240公尺的河谷,在水壩後方造成約200公尺深的堰塞湖(可達臺北101大樓的40層樓高)。然則水體過於龐大,累積6至9個月的黃河水量,最終出現潰堤,大水順勢傾瀉而出,溢出河道,對行經河段產生嚴重...

螞蝗陰濕路
Aug. 04 2016

螞蝗陰濕路

熱到不行的夏天,熊蟬在樹林間狂噪,徑流窄窄淺淺地在林底叢下流竄,西北雨低徊矮空還不願落下,平日已超過70%的濕度,現在更幾乎飆破90%,到山裡探險的登山客看到午後氣象的轉變,用被濕泥浸潤的雙腳轉向歸程。 鹿角坑_琉球山蛭喜歡居住在溫熱潮溼的森林底層。 一隻體色深沉、體表黏黏的嬌小軟蟲,用尾端的吸盤將自己牢牢固定在林底闊葉叢的葉梢,拉長著不到5公分長的身體一路延展挺立空中,用力感覺空氣的脈動和光影的流動,一旦偵測到那雙被濕泥浸潤的腳掠過,軟蟲張口便咬,順勢再把尾端的吸盤也吸上,緊緊不放。獵物鮮紅的血從前端帶齒的吸盤汩汩流入軟蟲體內,待吸飽喝足後,軟蟲放開吸盤一聲不響地自獵物身...

天然IN、化學OUT 聰明保健新發現
Aug. 03 2016
Sponsored

天然IN、化學OUT 聰明保健新發現

許多現代人因為生活作息不正常,以致年紀還沒到,身體就先拉警報 ; 隨著現代飲食習慣的大幅改變,早已讓「保健品」成為三餐之外最重要的營養補充來源,也讓我們不得不重新思考,究竟這些昂貴的營養是否確實被身體吸收,或者只是買個心安,有吃就好? 保健,不該只是表面功夫 市面上常見的保健食品就高達千種,根據2015年調查統計,全台逾四成民眾有經常性補充保健食品的習慣,但保健品並非吃了就有效,其成分來源是否天然、製程是否專業、釋藥時間長短與營養成分能否確實被人體吸收…等都是購買營養補充品時需要考量的重點。此外,一般保健品皆是針對特定機能設計,但除了營養素,其中的色素、賦形劑等添加物若長期...

耶誕老人夏令營
Aug. 03 2016

耶誕老人夏令營

在夏日烈陽下,數百位專業的耶誕老人齊聚密蘇里州布蘭森鎮,一起切磋磨練技術。 馴鹿布朗尼(Brownie)等著與數百位穿著整套服裝的耶誕老人、耶誕老太太和助手,一起在紅衣遊行(Parade of Red Suits)中走在酷夏嚴暑的南密蘇里州。PHOTOGRAPH BY DINA LITOVSKY, NATIONAL GEOGRAPHIC 在這個仲夏時節,湖濱莊園(Chateau on the Lake)飯店挑高十層樓的中庭卻擠滿耶誕老人。 放眼望去,高樓層欄杆旁是一整片的紅衣點綴著雪白的縫邊;玻璃電梯載著一叢又一叢的紅、白、綠衣人上上下下;吧台、泳池邊、自助餐也都是一列又一...

用臉部辨識技術追蹤野生動物
Aug. 02 2016

用臉部辨識技術追蹤野生動物

如果你看過《CSI犯罪現場》,相信你對「臉部辨識系統」這個詞一定不陌生,調查人員利用臉部特徵在犯罪資料庫中比對嫌疑犯的身份。另一個生活中常見的例子,就是社群網站Facebook,當我們上傳照片到Facebook時,系統就會在標籤紀錄資料庫中自動進行臉部比對,提供建議名單。臉部辨識技術的發展和應用,除了能幫我們省下標籤朋友所需花費的時間之外,還能幫助生物學家調查野生動物的族群量。 是不是真的不太一樣呢?圖片來源:蘇烝民 傷痕 眼周紋路 排列花紋 都是追蹤線索 辨識個體,對野生動物的行為、生理和生態研究而言,是個基礎又關鍵的課題。因此,生物學...

航向琉球的草船──日本人起源探秘
Aug. 01 2016

航向琉球的草船──日本人起源探秘

最近日本國立科學博物館,正在進行一項與台灣有關的航海計畫,希望能替一個看似合理,卻難以證實的假說提供更多證據,那就是:在三萬年多前,曾有一批人從台灣航向琉球群島,成為後來部分日本人的祖先[1]。 日本的國立科學博物館,正在進行從台灣跨海航向琉球群島的草船計畫。(圖片來源)   繩文時代與彌生時代 要得知現代人的來歷,必需由現代往古代回溯。日本群島上的居民,最初毫無疑問都來自亞洲大陸,但並非是源於同時、同地的單一族群,然而有哪些來源,目前許多細節仍不明朗。比較清楚的部分是,如今的日本族群是由比較早抵達的繩文人,以及比較晚的移民彌生人,融合之後所發展而成。 現在的日本...

「多莉」首次人工繁殖,達陣!
Aug. 01 2016

「多莉」首次人工繁殖,達陣!

想保護野生魚類與珊瑚礁?不妨來繁殖超夯藍倒吊吧! 當今所有的藍倒吊都是從野外捕撈而來。PHOTOGRAPH BY JOEL SARTORE, NATIONAL GEOGRAPHIC 從五歲第一次在波士頓的新英格蘭水族館(New England Aquarium)見到藍倒吊開始,生物學家凱文‧巴登(Kevin Barden)就為此著迷不已,如今29歲的他,領銜一支團隊試圖破解這個明星物種的人工養殖密碼。 日前,與「潮起保育(Rising Tide Conservation)」合作的佛州大學熱帶水產養殖實驗室(University of Florida Tropi...

OCT. 2025

黑虎警報

印度老虎復育的希望與難題

黑虎警報

AD

熱門精選

AD

ad300600

AD

Subscribe
立即訂閱
keyboard_arrow_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