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河海豚以迷人的笑容和協助人類捕魚的本領,擄獲了世世代代人們的心。現在,輪到我們來幫助牠們了。
在泰國羅勇的海洋瀕危物種獸醫院,一隻失去雙親的伊河海豚在照護員的臂彎裡休息。PHOTOGRAPH BY SIRACHAI ARUNRUGSTICHAI/GETTY
在緬甸的伊洛瓦底江(Ayeyarwady River)上,漁民輕敲船的側面,然後等待。如果他們走運,水中就會出現一隻帶著笑容的灰色圓頭海豚。這種動物稱為伊河海豚(Irrawaddy dolphin),牠們是擅長社交且十分聰明的哺乳動物,許多世代以來都與人類一起捕魚。伊河海豚會把魚趕向漁民的投網,而作為交換條件,牠們會將卡在漁網邊緣附近或困在底部淤泥裡的魚咬走吃掉。
有一隻名叫葛塔瑪(Gotama)的海豚甚至會在漁民該撒網前給出輕輕擺動尾巴的特別信號。令漁民高興的是,牠也將這種信號傳給自己的幼豚。
淡水海豚專家布萊恩.史密斯(Brian Smith)說:「在人類與野生動物的合作方面,這是全球相當罕見的現象。所以,針對這種現象,我們不僅對保育物種感興趣,也對維護文化感興趣。」他曾任國際野生生物保護學會的研究人員,最近退休。「這是讓人類了解我們與野生動物之間關係的一課。」
兩隻伊河海豚從水中躍出。這種海豚受到捕捉河魚的刺網所威脅。PHOTOGRAPH BY ROLAND SEITRE, NATURE PICTURE LIBRARY
儘管漁民及其投網通常與海豚保持友善關係,但河中不是每個地方都同樣適合棲息。刺網會垂直懸掛並透過纏刺捉魚,而令人悲傷的是,刺網也會纏住海豚,使牠們走向滅絕。如果不採取緊急行動,這些具合作能力又有好奇心的動物可能永遠消失。
史密斯說:「如果我們無法控制這些動物被漁網誤殺的情況,特別是刺網,這個物種就要完蛋了。」牠們很可能步上白鱀豚(儘管曾推動保育工作,仍在2006年從中國水域消失)和墨西哥小頭鼠海豚(僅剩約10隻個體)的後塵。
「牠們就像小孩」
伊河海豚不只是很有幫助的捕魚夥伴而已。牠們是社區的重要成員,能夠支持該地區的生態旅遊產業,並在當地民間傳說中佔有一席之地。
有一則傳說講述兩個調皮的小孩被派去收集木柴。他們迷路又飢餓,最後找到一名薩滿的小屋。他們吃下施過魔法的飯,並潛入河中取水之後,就變成海豚。村民找到他們時,已經來不及解除魔咒。非營利組織印尼珍稀水生物種保育基金會的科學家丹妮爾.克雷布(Danielle Kreb)說:「於是,人們會特別疼惜海豚,因為覺得牠們就像小孩。」
伊河海豚也具備一項特殊技能:吐水。不過,這麼做不只是玩樂。牠們用這項技能將魚驅趕成緊密的群體,才會更容易捕捉。有些科學家甚至認為,牠們這麼做可能是想要吸引潛在配偶。
伊河海豚是很獨特的海洋哺乳動物,因為世界上只有六種海洋哺乳動物可以生活在淡水,牠們就是其中之一。不過,牠們也可以棲息在濱海水域,而擁有這種特質的物種又更少了。牠們的分布範圍包括南亞和東南亞的濱海水域,以及三條特殊的河流:柬埔寨的湄公河、印尼的馬哈坎河、緬甸的伊洛瓦底江。雖然整體而言,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將這個物種列為瀕危,但牠們在這三條河的族群數量屬於極危狀態,每條河估計只有不到100隻。
一隻瀕危伊河海豚的殘骸。PHOTOGRAPH BY SIRACHAI ARUNRUGSTICHAI
這些河流和濱海區域經常靠近密集的人類活動,所以除了刺網之外,伊河海豚也面臨其他威脅,包括汙染、水壩和堤岸導致淡水流量減少或水流改變而造成棲地退化、煤炭運輸船,以及非法「電魚」行為。這種情況不僅讓海豚仰賴的魚類族群枯竭,也可能使海豚本身受傷或死亡。
印尼的馬哈坎河只剩大約60隻海豚。克雷伯曾在當地研究一隻暱稱是慕斯(Moose)的海豚。慕斯剛生下幼豚幾分鐘,牠和新生幼豚就死亡了。後續檢驗顯示牠們中毒,毒素可能來自原本用於殺魚的餌料。「這是一個非常令人難過的案例。」克雷伯說:「這讓我心碎,因為我覺得我跟牠很熟。牠擁有最討人喜歡的臉。」
致力保育
克雷伯正在主持馬哈坎河當地的保育工作,著重於推廣、教育,以及使用聲學驅趕裝置來減少海豚死亡。這些小型裝置會發射高頻率的刺激性聲音,透過干擾回音定位法來嚇阻海豚,使牠們遠離危險的漁網。不過,這種做法的設計需要謹慎校準,克雷伯解釋:聲音必須足夠響亮才能發揮警告作用,但不能太密集而促使海豚離開重要的覓食區域。她說,這些驅趕裝置的有效範圍大約10公尺。自2021年啟動計畫以來,她的團隊已經在馬哈坎河分發大約270件驅趕裝置。
海豚保育工作中有一項河流守衛計畫,當地居民會受雇巡邏河流,並去除水中的刺網。為了提高海豚保育的民眾意識及募集資金,由科學家和支持者組成的小型團隊(包括史密斯)在今年3月沿著湄公河游了20公里,穿過伊河海豚棲地的核心地帶。他們在各村莊停留,加入由世界自然基金會柬埔寨分部(WWF Cambodia)、政府機構、當地官員舉辦的推廣活動。
在泰國羅勇的海洋瀕危物種獸醫院,一名照護員正在安撫一隻失去雙親的伊河海豚。這隻海豚準備好以後會進行野放,讓牠加入野外族群。PHOTOGRAPH BY SIRACHAI ARUNRUGSTICHAI/GETTY
史密斯認為,保育工作需要關注這些重要的小型河流族群,也要重視最後僅存的大型族群,該族群分布於孟加拉,約有6000隻個體。他是2009年發現該族群的團隊成員之一,這群海豚主要分布於全球最大的紅樹林:巽達班(Sundarbans)。「我們能做的最大貢獻會是長期、永續的工作,為目前以捕魚維生的居民提供其他生計來源或額外生計來源。」他說:「我們也必須落實執法,確保所有人都遵守規定,在海豚的核心分布區域建立無刺網區。」
保育的重大挑戰之一是有效的做法往往不起眼或不新穎,如史密斯所說,通常「還是老辦法」有效。不過,維持及強化這些經過驗證的方法正是保護這些動物所需的措施。
他補充說,保育工作的目的不只是因為物種罕見或美麗才挽救,而是保護對共同生活的社區具有深遠意義的物種。史密斯記得,有一名住在伊洛瓦底江區域的小男孩與父親一起工作,他會與海豚合作捕魚。整個村莊會開玩笑爭論誰最愛海豚,直到最後那名男孩說:「我對海豚的愛比對我母親的愛還多。」
史密斯說,追根究柢,這不僅僅是生物多樣性議題,也與「保護對人而言很重要的事物」有關。
延伸閱讀:雄性亞馬遜河豚朝天噴尿?科學家滿頭問號 / 虎鯨讓科學家意想不到的五種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