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搜尋 電子雜誌搜尋

AD

ad970250
影像藝廊:下一場綠色革命
Oct. 02 2014

影像藝廊:下一場綠色革命

在美國堪薩斯州立大學的一座小麥種子銀行,植物病理學家畢可蘭姆.吉爾手捧著一株「基因寶藏」:山羊草。大約8000年前,這種中東的野草(放大如上)在自然環境下為一種小麥祖先授粉,創造出風行全球的穀物——小麥。吉爾正在仿效大自然,利用山羊草的基因來幫助現代小麥抵抗害蟲、高溫與嚴寒。Photograph by Craig Cutler   孟山都公司以自動化程序尋找理想的基因。種子切割機每天都從數千顆玉米粒上切下細小的樣本,但不會傷到內部的胚芽。另有其他機器負責萃取及分析每個樣本的DNA。上百萬顆玉米粒中,只有極少數擁有目標性狀,包括對害蟲或乾旱的抵抗力。也只有這些玉...

下一場綠色革命
Oct. 02 2014

下一場綠色革命

現代的超級作物可以幫上大忙,但是要解決農業問題不能只靠生物科技。   撰文:提姆‧佛爾吉 Tim Folger 攝影: 克雷格.卡特勒 Craig Cutler   拉曼達尼.朱馬的木薯會不斷死去,一定有什麼原因。「也許是水太多了,」他說,手指著一株2公尺高的植物上那一團團枯黃的葉子。「或者是日照太多了。」朱馬在巴加慕奧城附近一小片不到半公頃的土地上耕種,這座城鎮位於坦尚尼亞沙蘭港北方約60公里處的印度洋岸。在一個下雨的3月早晨,朱馬四個年幼兒子當中的兩個跟在他身後,他自己則正和一名從大城市前來的技師談話。這名技師是28歲的迪歐葛拉提亞斯.馬克,來自密可基尼農業研究所。馬...

飛越七家灣溪的櫻花鉤吻鮭
Oct. 01 2014

飛越七家灣溪的櫻花鉤吻鮭

櫻花鉤吻鮭是台灣的國寶魚,生活在武陵地區的七家灣溪,是瀕臨絕種的保育類動物。照片:雪霸國家公園提供。 撰文:潘佳修 你注意過新台幣2000元鈔票上面的兩條魚嗎?那是台灣特有種櫻花鉤吻鮭(Oncorhynchus masou formosanus),有國寶魚之稱,又稱台灣鮭、梨山鮭。櫻花鉤吻鮭是台灣保育史上具有悠久資歷的生物,1984 年政府將其定為瀕臨絕種的物種,並展開保育與研究工作。經過雪霸國家公園20餘年的研究和環境監測等各種努力,櫻花鉤吻鮭族群數量終於從最低只剩下200餘尾增加為4000至5000尾,不僅數量穩定且能自我繁殖,並成功擴展至其他溪流繁殖,分布範圍不再局...

野性的呼喚:肯亞母獅
Sep. 30 2014

野性的呼喚:肯亞母獅

--> 攝影:Linda Porter,國家地理〈你的觀點〉   在肯亞的馬賽馬拉國家保護區,一隻母獅向牠的小獅子們發出警示的低吼。「牠當時在一座山丘上歇息,山丘就位在一條泥土路旁,」在一次傍晚開車狩獵途中拍下這張照片的〈你的觀點〉社群成員Linda Porter寫道。對面的一座山丘上有三隻年輕的公獅;公獅有時會殺死年幼的獅子。「我們的嚮導知道這隻母獅育有三隻幼獅,當時小獅子都藏在看不見的地方。我們觀察母獅一個多小時,牠不斷對幼獅發出低吼,警告牠們對面有潛藏的危險。有別於大部分的人類小孩,這些小獅子都非常順從,一直把自己藏得好好的。」   Porter...

腐朽之奇:枯萎的生命
Sep. 29 2014

腐朽之奇:枯萎的生命

--> 攝影:松浦友也, National Geographic Your Shot 「我住在一個典型的日式小鎮,常常在黃昏時去散步,」〈你的觀點〉社群成員松浦友也寫道。「在我散步的路線上,有一些從來沒人費心留意的小植物長在柏油路的縫隙裡。」松浦撿起了一些枯萎的植物,再用掃描電子顯微鏡拍下這幅影像。 「在我們以為的大自然中,其實還有更驚人的自然藏在微小的細節裡,而生與死的戲碼也不斷在當中上演著,」他寫道。 在〈腐朽的藝術中〉可欣賞更多松浦的掃描電子顯微鏡作品。 本張作品來自〈你的觀點〉,到我們網路攝影社群的全新介面分享作品、接拍攝影任務、為作品發聲,並與世界各地的攝影同好...

毛茸茸的陷阱:美國最毒毛蟲
Sep. 26 2014

毛茸茸的陷阱:美國最毒毛蟲

別看牠毛茸茸、一副很好摸的樣子 —– 這可是全美國最毒的毛毛蟲,碰了要送醫院的。 這種毛蟲俗名叫「貓毛蟲」(puss caterpillar,學名 Megalopyge opercularis),根據新聞報導,很多美國小孩接觸了之後都劇痛難耐。其中有些人是因為撫摸了牠們,有些人則是因為貓毛蟲從樹上掉到他們身上而受傷的。 一條貓毛蟲在葉子上覓食。攝影:George Grall, National Geographic 佛羅里達大學的昆蟲學家Don Hall說,貓毛蟲之所以會叫貓毛蟲,是因為牠看起來就像一隻毛茸茸的可愛家貓。但儘管這種蟲看起來很柔軟,牠們...

再見, Popper!一隻中華白海豚之死
Sep. 26 2014

再見, Popper!一隻中華白海豚之死

Popper(右)正與伙伴在海上自在悠游,2009年在台中海域拍攝 。照片:台大鯨豚實驗室提供,林思瑩攝影。 撰文:潘佳修 整個夏天,台大周蓮香鯨豚實驗室的白海豚海上調查小組,只要浪況、能見度許可,幾乎每天都在台灣西海岸為中華白海豚記錄數量、拍照,進行檢測水質等科學研究與監測。9月9日這天,正當工作人員收工準備打道回府時,接到苗栗船長的電話:「有隻白海豚在海上載浮載沈!」原本是海上觀察小組的一行人頓時變成鯨豚擱淺人員,急忙趕往現場。經過辨識比對,赫然發現這隻白海豚竟然是9月8日在大安溪出海口北邊見到的雌鯨豚Popper。那時牠還活蹦亂跳地在覓食,怎麼到了隔天就成了一具海上浮...

APR. 2025

國家地理典範人物

創造願景、改變世界的33位當代傑出行動家

國家地理典範人物

熱門精選

Subscribe
立即訂閱
keyboard_arrow_up

AD

ad970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