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搜尋 電子雜誌搜尋

AD

ad970250

標籤

#總編輯的話

共 130 筆相關資料

綠色撒哈拉
歷史與文化|
Sep. 01 2024

綠色撒哈拉

撰文:李永適 繪圖:克里斯托夫.格羅貝爾斯基 CHRISTOF GROBELSKI   在本期雜誌,我們報導了國家地理探險家保羅‧塞雷諾的重要考古發現。這位古生物學家2000年在尼日尋找恐龍化石時,竟然發現了數千年前的人類文化遺址,其中包括大批墓葬。這個發掘計畫仍在進行中,對這片遺址的研究,將會讓我們對「綠色撒哈拉」有更深入的理解。 綠色撒哈拉,正式學術名稱是「非洲溼潤期」,指今日撒哈拉沙漠地區曾經水草豐美、動物繁盛,如今日非洲中、南部草原一般的時期。 早在公元前440年,古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就曾經描述過綠色的撒哈拉。19世紀中北非沙漠陸續發現許多史前岩畫...

塞納河的啟示
環境與保育|
Aug. 01 2024

塞納河的啟示

撰文:李永適 攝影:托馬斯·凡·胡特里夫 TOMAS VAN HOUTRYVE   2024巴黎奧運在塞納河上華麗開場。來自全球的1萬多名運動員,搭乘船隻巡遊塞納河出場亮相,這是奧運開幕式第一次在戶外舉行,更遑論是在水上完成。 對於這場別出心裁的開幕式是否成功,各方評論大概可用毀譽參半來形容。法國媒體理所當然大致表達正面的評價;亞洲媒體,包括《讀賣新聞》、新華社、《今日印度》等也多給予肯定。但英國《衛報》說巴黎奧運的「昂揚野心被鬆散的表現方式漏了氣」,《紐約時報》的標題則更直接地說這場「開幕式錯失良機」(misses the boat)...

正視原住民文化的價值
歷史與文化|
Jul. 01 2024

正視原住民文化的價值

撰文:李永適   這個月,我們以整期雜誌來探討全球的原住民,《國家地理》的採訪人員深入全球原住民社區,以五篇文章敘述了各地原住民如何守護自己的環境與傳統,並以「薪火相傳」報導講述原住民如何利用傳統知識與新科技來實現進步。「發聲倡權」的欄目則聚焦在原住民族的創作者與領袖人物,檢視他們如何促進我們的思考。 原住民文化的存在提供了現在社會的多元性,提醒我們今日的生活方式和價值系統並非唯一而必然,給予我們更多反思的機會。然而在多數社會裡,原住民族並未受到足夠的重視。而主流社會對原住民族的不平等待遇依舊隨處可見。 臺灣人口組成中,僅有2.5%為原住民,但這16個原住民族...

管理壓力
科學與新知|
Jun. 01 2024

管理壓力

撰文:李永適   每個人都難以避免生活中的壓力。但壓力對我們造成的影響是什麼?在本期雜誌裡,撰文尤迪吉特.巴塔查爾吉與攝影師布萊恩.芬克報導了壓力對人類生理影響的最新科學研究,發現壓力在每個不同年齡階段,都可能在生理和病理層面上改變我們。這些影響包括了幼年時期的大腦發育、青少年的情緒與精神狀態的不穩定,以及成年人的免疫力等等。 正如報導中描述的,醫學研究現在可以相當細膩地描述壓力對人體造成的負面影響,正進一步開始認識壓力對生物細胞和DNA層面造成的變化。 然而人的生命中不可能沒有壓力,甚至也需要壓力。我相信任何中學以上的老師都可以證明,沒有考試或論文的壓力,學...

認識祆教
歷史與文化|
May. 01 2024

認識祆教

撰文:李永適 攝影:馬修.佩利、巴拉兹.加迪 MATTHIEU PALEY AND BALAZS GARDI   在這一期的雜誌裡,我們報導了祆教,這源遠流長,如今面臨凋零挑戰的宗教。記者克莉絲汀.羅密與攝影師馬修.佩利、巴拉.加迪走訪了印度、塔吉克與美國加州,探索了這個目前可能僅有十餘萬信徒的古老宗教的現況。 祆教,或瑣羅亞斯德教,源自古波斯。其歷史悠久,至少在3000年前,即中國商末周初時即已存在;創建者瑣羅亞斯德出生的年代(推估在公元前1700至1000年間)至少早於釋迦牟尼與孔子數百年,因此祆教是世界現存最古老的宗教之一,其教義中的一神信仰、善惡二元論、天...

星空下的垃圾山
環境與保育|
Apr. 01 2024

星空下的垃圾山

撰文:李永適 攝影:塔瑪拉.梅利諾 Tamara Merino   作為一個天文迷,智利的亞他加馬沙漠是我列為一生必去的景點之一。那裡乾燥的氣候有絕佳的視寧度,造就了獨步全球的觀星環境,世界許多重要天文臺都設在此地。然而亞他加馬沙漠同時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成衣廢棄物堆置場,去年一年就接收了來自全球4600萬公噸的廢棄成衣。 智利這片沙漠面臨的環境挑戰,以及全球成衣廢棄物的流向,我們在本期雜誌有深入報導,歡迎讀者閱讀。 說起時尚服裝業,一般總認為這是個光鮮亮麗的產業。但在名設計師、名模特兒和金碧輝煌的品牌店的背後,其實是一個極度浪費、對環境傷害極大的汙染機器。 ...

正視失智症
科學與新知|
Mar. 01 2024

正視失智症

撰文:李永適 攝影:伊莎朵拉.科索夫斯基 ISADORA KOSOFSKY   隨著社會高齡化,失智症患者人數也不斷增加。目前全球失智者約有5700萬人,到2050年預估將成長至1億5300萬人。而全球相關的醫療與照護支出將高達16.9兆美元,即532兆臺幣,約是臺灣全年GDP總值的22倍。 因此我們在本期雜誌裡,專文介紹了失智症這種愈來愈常見、也愈來愈成為全球社會負擔的現象。文中特別深入探討了歐美國家面對失智症的做法,特別是有許多國家出現「失智村」,提供失智症患者有自由、有尊嚴的照護環境,頗值得參考。 根據臺灣失智症協會進行的調查,臺灣在2011年65歲以...

總編輯的話
科學與新知|
Feb. 01 2024

總編輯的話

撰文:李永適 攝影:克里斯多福.佩恩 CHRISTOPHER PAYNE   在我寫下這篇文字時,我透過玻璃鏡片望著電腦螢幕。如果沒有鼻梁上的眼鏡矯正散光與老花,我的工作能力必然大受影響,甚至有可能從學生時代就難以跟上課業的要求。考量到華人有九成人口有近視,玻璃對我們的生活,乃至於整個文明的影響不能說不巨大。 4500年前,玻璃就已經出現在人類生活當中。不過直至約七百多年前,人類掌握了以玻璃表面曲率來改變光的折射角度的工藝,它開始真正地改變了人類文明的歷程。除了以玻璃鏡片矯正視力,玻璃造就了望遠鏡與顯微鏡,讓我們能看見遙遠的天體與微生物,讓我們能夠探尋宇宙與微觀的...

大樺斑蝶
環境與保育|
Jan. 01 2024

大樺斑蝶

撰文:李永適 攝影:海梅.羅霍 JAIME ROJO   大樺斑蝶,也稱為帝王蝶,是一個讓人驚歎的物種。這種蝴蝶分布廣泛,從歐洲、美洲到太平洋西南部都能見到牠們的蹤跡,甚至在臺灣、香港都有紀錄。但牠們最為人所知的是美洲族群的遷徙行為。 鱗翅目物種(蛾與蝶)的遷徙其實並不罕見,印度約有250種蝴蝶有遷徙行為;2021年的一篇論文指出,全球有600種蝴蝶會遷徙,其中蛺蝶科就有275種,包括臺灣著名的紫斑蝶;但是論數量之大,距離之遠,少有超越大樺斑蝶者。 大樺斑蝶每年從加拿大南部與美國北部遷徙至墨西哥,遷徙路程可達4000公里,整個過程歷經三到五個世代,數量曾可達...

感動人心的攝影作品
科學與新知|
Dec. 01 2023

感動人心的攝影作品

撰文:李永適 攝影:妮可.索貝奇 NICHOLE SOBECKI   時至年終,我們依照往例,為讀者精選出過去一年內雜誌刊出的精采照片。《國家地理》雜誌有幸與全球最優秀的攝影師共事,在地球各個角落記錄當地的故事,提供我們對這個世界的理解。國家地理的專業編輯們每天耙梳這些影像(有些時候製作一篇報導就有數千張照片),尋找能夠傳達資訊、吸引目光和感動人心的攝影作品。 這不僅是精采影像的回顧,也是另一種新的檢視。當影像從原本故事的脈絡中抽離之後,我們更能看到這一幅幅影像獨立的美感風格與動人的時刻,更容易從中提煉出一張好照片應有的元素:技巧、美學,以及影像傳達的故事。 ...

JUL. 2025

不該被忽視的非明星物種

像長鼻猴這樣的動物雖然長相奇特,卻也說明了,美這種事本來就見仁見智。

不該被忽視的非明星物種

熱門精選

Subscribe
立即訂閱
keyboard_arrow_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