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搜尋 電子雜誌搜尋

AD

ad970250

標籤

#總編輯的話

共 115 筆相關資料

你從未見過的巨石陣
歷史與文化|
Aug. 01 2022

你從未見過的巨石陣

百年回眸 你從未見過的巨石陣 撰文:李永適   巨石陣成群豎立的史前巨石,數百年來引發許許多多參觀者的好奇與困惑,這些令人印象深刻的紀念碑吸引了數百萬名遊客來到英格蘭的索茲斯柏立平原。 在《國家地理》雜誌的報導史上,我們總是以最新、最令人驚奇的方式,帶給讀者關於巨石陣的影像與故事。《國家地理》雜誌中最早出現的巨石陣影像是右方這張黑白色彩的空拍照片,刊登在1922年5月號,利用的是當時的最新科技來拍攝:飛機。 在這一期的封面故事中,我們也動用了最新的工具讓讀者一睹從未見過的巨石陣。我們邀請了兩位極富創造力的攝影師:一位是艾莉斯.朱,拍攝人們與這些...

國家公園半世紀
環境與保育|
Jul. 01 2022

國家公園半世紀

國家公園50週年 國家公園半世紀 撰文:李永適   二十多年前起,我的採訪工作讓我有機會造訪和報導許多國家的國家公園,包括美國、加拿大、澳洲、紐西蘭、南非、波札那等,我對這些景觀壯麗、自然資源豐富、管理人員專業的國家公園產生由衷的羨慕和敬佩。 我尤其印象深刻的是,在這些公園裡人與自然的關係似乎和諧融洽。 有了國際知名國家公園的體驗,我也做了一些國內國家公園的報導,包括墾丁的珊瑚白化事件(比較了澳洲大堡礁的珊瑚礁管理)、玉山國家公園的林火事件(比較了黃石公園對林火的態度)等,當時臺灣最早的國家公園(墾丁)也才十來歲,不論是管理者或是遊客,都還在摸...

撫觸的力量
科學與新知|
Jun. 01 2022

撫觸的力量

6月|總編輯的話 撫觸的力量 撰文:李永適 攝影:琳恩.強森 LYNN JOHNSON   我們的感官知覺大致分為五類:觸覺、視覺、聽覺、嗅覺與味覺。愈來愈多的研究證實,觸覺在這五類知覺中具有獨特的重要性。正如作者辛西亞.戈尼在本期的封面故事中報導的:「人類需要其他人的具體存在、需要其他人安撫的觸碰,才能保持健康。」 在義大利安德里亞的創意學校,學生很早就開始學習觸覺的重要。《國家地理》的資深攝影琳恩.強森注意到「在這個學校觸覺的文化融在每天的生活裡,」她說:「幾乎每個時刻都有肢體的接觸,他們總是在擁抱或親吻。」在上面的圖片裡,孩子們蒙住眼睛,只靠...

重新認識森林
環境與保育|
May. 01 2022

重新認識森林

5月|總編輯的話 重新認識森林 撰文:李永適   1997年8月科學期刊《自然》的封面標題是:〈木聯網〉,這篇蘇珊.希瑪德的論文顛覆了我們對森林的理解,讓我們知道:森林不只是一棵棵的樹,而是一個龐大複雜的網路,樹木之間不僅有養分的交換,也有資訊的溝通,甚至有盟友與敵對的複雜社會關係。 在本期雜誌裡,這位加拿大的森林生態教授撰寫了〈維繫生命的森林〉一文,強調生態系如何依賴這種森林相互依存的關係,這也是這期森林專刊的基礎。 森林讓我們的世界維持平衡;它真正是地球的肺:它吸取二氧化碳,呼出氧氣,為不可勝數的生命提供了棲地。特別在這個逐漸暖化的世界裡,...

海洋塑膠垃圾從何而來?
環境與保育|
Apr. 01 2022

海洋塑膠垃圾從何而來?

4月|總編輯的話 塑膠垃圾 海洋塑膠垃圾從何而來? 撰文:李永適 攝影:莎拉.希爾頓 SARA HYLTON   恆河是孕育人類文明的重要河流之一,如今,人類文明的副產品——塑膠,卻充塞了這條印度的聖河。2019年國家地理學會組織的一個40人調查團隊沿著2500公里長的恆河,從喜馬拉雅山到恆河三角洲選擇了數十個取樣點,調查了恆河被塑膠廢棄物汙染的狀況,其結果令人怵目驚心。 由於恆河流域人口稠密,又缺乏良好的廢棄物管理機制,恆河每年夾帶6200公噸塑膠廢棄物進入印度洋,是供應全球海洋的塑膠廢棄物汙染物的主要河川之一。而海洋塑...

當冰雪消失
環境與保育|
Mar. 01 2022

當冰雪消失

3月|總編輯的話 拯救冬天 當冰雪消失 撰文:李永適 攝影:西里爾.賈茲貝克 CIRIL JAZBEC   2022北京冬季奧運剛剛結束,這次冬奧的特色之一是第一次百分之百採用了人造雪。 據報導,北京奧運共使用了1億8500萬公升水來造雪,相當於100萬人的每日飲水量。這對水資源本來就稀缺的北京與河北地區來說,顯得成本高昂,也引起許多媒體關注。 有專家指出,這個數據說明這次冬奧選址選在了氣候並不適合的地方。 不過如今有多少氣候真正適合舉辦冬季奧運的地點呢? 且不說此次奧運僅有兩國願意參與主辦權的爭取,從人工造雪比例來看,前兩...

我們要留下什麼?
歷史與文化|
Feb. 01 2022

我們要留下什麼?

2月|總編輯的話 歷史建築 我們要留下什麼? 撰文:李永適   文化遺產一旦消失就永遠不復存在,就像生物的物種滅絕了一樣。 今日,許多建築與考古遺址正在以驚人的速度遭受破壞甚至陷入險境,它們受到各種威脅,像是威尼斯因海平面上升而淹沒、泰姬瑪哈陵因為空氣汙染而變得不再潔白、吳哥窟因大量遊客造訪而毀壞、都市發展危及了埃及吉薩金字塔、敘利亞的帕邁拉古城受到戰火波及。還有意外災害。 在這一期雜誌,我們要探究重建巴黎聖母院的尖塔與屋頂是一項多麼艱鉅的任務,聖母院是塞納河畔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之一,在2019年4月的大火之前,每年吸引1200萬...

用影像回顧這一年
環境與保育|
Jan. 01 2022

用影像回顧這一年

用影像回顧這一年 李永適 《國家地理》雜誌中文版總編輯   這一期《用影像回顧這一年》年度圖輯專刊是《國家地理》第二次以整本1月號雜誌刊登攝影師對剛結束的一年所捕捉到的印象,與2020年第一次的年度圖輯專刊非常不同。許多人把2020年視為他們歷來最有挑戰的一年:新冠病毒全球大流行,還有族群與政治的紛爭。 然而到了2021年,各式各樣的問題依然存在,政治仇恨與氣候危機甚至更加嚴重了。不過,新冠病毒疫苗、藥物的加速進展以及落實防疫措施,讓病毒傳播稍微獲得控制,人們終於可以逐漸恢復日常生活,如同這一期專刊挑選的一張照片:香港攝影師林亦非拍攝臺北橋上的通勤車潮。然而...

牛羚啟示錄
環境與保育|
Dec. 01 2021

牛羚啟示錄

12月|總編輯的話 牛羚啟示錄 撰文:李永適   在本期對塞倫蓋蒂的大篇幅報導中,作者彼得.葛溫深入解說了牛羚這種模樣怪異,卻極其重要的動物。牛羚又稱角馬,在大塞倫蓋蒂生態系中的數量達130萬隻,牠們最引人注目的行為就是每年追逐雨水而進行的大遷徙。這種大規模的動物遷徙實際上是帶動塞倫蓋蒂生命循環最重要的力量之一。 不過令作者驚訝的是,從個體,甚至小群體來看,牛羚似乎十分愚蠢,會做出完全不利於自己與群體的決定,甚至有時整個群體會列隊走向死亡。但是從整個族群或物種的角度,牠們又極其成功,是塞倫蓋蒂最成功的大型哺乳動物。 牛羚的這種行為,在人類身上也...

誰讓藻礁成為激情對決的戰場?
環境與保育|
Nov. 01 2021

誰讓藻礁成為激情對決的戰場?

桃園藻礁 誰讓藻礁成為激情對決的戰場? 撰文:李永適 攝影:陳郁文   距離「珍愛藻礁」公投僅有一個多月的時間了。為釐清這個自今年5月以來掀起軒然大波的公投案爭議,我們特別在本期雜誌製作了〈藻礁 何去何從?〉。本刊作者居芮筠與攝影師張嘉麒、陳郁文數度在疫情中前往桃園藻礁地區,訪問多位學者專家,希望在公投前夕讓讀者對這攸關生態、環保、經濟,能源甚至國安的問題有更深入的認識。 正如本篇報導指出的,桃園藻礁可以說是一片生物學上的奇蹟。每年僅能生長0.1公分的造礁藻類,自4500年前開始出現,竟逐漸構築成一片綿延27公里的廣大礁石區,孕育了臺灣沿海罕見的生...

APR. 2024

真菌潛力無限的奇妙世界

這個鮮為人知的龐大生命網路,如何影響地球萬物與人類未來

真菌潛力無限的奇妙世界

AD

熱門精選

AD

AD

Subscribe
立即訂閱
keyboard_arrow_up

AD

ad970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