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搜尋 電子雜誌搜尋

AD

ad970250

標籤

#總編輯的話

共 115 筆相關資料

湖泊的價值
環境與保育|
Dec. 01 2020

湖泊的價值

湖泊的價值 撰文:李永適 攝影:凱斯.拉辛斯基 KEITH LADZINSKI   廣大到看不見湖面的盡頭、夏天可以衝浪、冬天可以從浮冰跳進冰冷的湖水裡游泳,坐落在北美的五大湖:蘇必略湖、休倫湖、密西根湖、伊利湖和安大略湖,你可能叫不出每座湖的名字,但它們的淡水總蘊含量超過全世界地表淡水的五分之一、占全北美洲地表淡水的84%。 五大湖構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淡水水系,有4000萬人生活在這個集水區,在這一期雜誌裡,作者提姆.佛爾格形容五大湖是「這片大陸上最珍貴的資源,比石油、天然氣或煤炭不知珍貴了多少。」人們喝湖裡的水、捕湖裡的魚、在湖上運送貨物、在湖邊耕種,...

面對重整中的世界
科學與新知|
Nov. 01 2020

面對重整中的世界

10月|總編輯的話 面對重整中的世界 撰文:李永適 攝影:克里斯坦.K.李 CHRISTIAN K.LEE   今年3月11日,世界衛生組織宣告COVID-19全球大流行,當時全球確診人數還不到13萬,從那時開始,儘管世界各國開始採取各種防疫措施,確診人數卻依然呈現跳躍式的成長,不到一年的時間,在這一期雜誌即將付梓時,全球確診人數已經超過4200萬人,死亡人數超過115萬人,然而我們依舊還看不到疫情的終點。 一場肺炎大流行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方式,甚至有人稱2020年是災難的一年,面對不確定的未來,我們應該如何前進?在這一期年度專刊中,我們不僅透過影像...

兩個女孩的故事
歷史與文化|
Oct. 01 2020

兩個女孩的故事

兒童性販運 兩個女孩的故事 撰文:李永適 攝影:絲蜜塔.夏瑪 SMITA SHARMA 為了保護被販運女孩的隱私權,以及遵守印度法律關於性犯罪受害者身分保護的規定,我們在報導中不揭露這些女孩或親人的身分,並以故意模糊臉部的方式進行拍攝,並對某些影像進行修改,以隱藏突出的特徵。該篇報導中的兩名女孩皆使用假名。   「莎薏妲和安潔莉被賣到同一間妓院之前,就跟一般少女沒兩樣,兩人在相距幾百公里遠的類似環境裡長大:莎薏妲住在孟加拉的庫爾納市,安潔莉住在印度西孟加拉邦的西利古里。」 以上是這個故事的開頭,我們希望每一位讀到這個開頭的讀者都能感到震驚與警...

與機器人共創未來
科學與新知|
Sep. 01 2020

與機器人共創未來

9月 | 總編輯的話 機器人學 與機器人共創未來 撰文:李永適 攝影:史賓賽.羅威爾 SPENCER LOWELL   人類與機器人的關係相當複雜,一方面我們期待機器人可以代替人類執行危險與重複性的工作,有些行業找不到年輕人願意從事辛勞的工作時,機器人可以填補勞動力的缺口,它們不需要休假也不需要醫療保險;另一方面,我們卻因為機器人可能取代人類而感到威脅與不安。 皮尤研究中心在2017年進行的調查結果發現,80%的美國人認為到了2050年機器人會取代多數人的工作,而有75%的人相信這會造成更嚴重的經濟不平等。然而今年春天開始大流行的新冠肺炎又讓...

以古鑑今
歷史與文化|
Aug. 01 2020

以古鑑今

8月|總編輯的話 終結瘟疫 以古鑑今 撰文:李永適   人類的命運就是不停地寫下一頁又一頁的大流行病史,儘管這些流行病不斷發生,全人類卻依然不願嚴肅看待,直到疫情難以收拾。然而一旦危機過去,我們很快又把它拋到腦後,即便下一個大流行病來臨,我們依然沒有做好準備,這次COVID-19在全球造成的災難就是最好的例子。 這一期雜誌封面故事要帶我們依循歷史的腳步,試圖找出人類與傳染病的關係,以及在每次全球大流行的瘟疫中冒著生命危險拯救我們的勇者。 天花是第一個透過接種疫苗而根除的傳染病,從18世紀發展人痘托種與牛痘疫苗,直到19世紀初期法國化學家路...

相信科學
科學與新知|
Jul. 01 2020

相信科學

7月|總編輯的話 面對瘟疫 相信科學 撰文:李永適 攝影:丹.揚諾普洛斯 DAN GIANNOPOULOS 1888年8月,我們發行了第一本《國家地理》雜誌,當時的雜誌與現在非常不同,淺棕色的封面、98頁的內容中,一張照片也沒有。 很明顯的,《國家地理》雜誌改變了很多,但唯獨有兩件事情是不變的:我們的內容必定涵蓋科學,此外,我們持續關心著環境。 時至今日,我們也持續報導開創性的科學,而最近的科學報導或許又比以往豐富,因為我們記錄了從今年初開始蔓延全球的新型冠狀病毒。 在這一期雜誌中,我們除了以一整本的篇幅來呈現「世界屋脊:聖母峰」這個專題,也特別...

不一樣的二戰歷史
歷史與文化|
Jun. 01 2020

不一樣的二戰歷史

6月|總編輯的話 二戰75週年 不一樣的二戰歷史 撰文:李永適 今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終戰75週年。這場擴及六大洲、幾乎將世界大部分國家捲入的戰爭造成了可能高達7000萬人喪生,是人類史上死亡人數最多的戰爭。 然而經過75年之後,史家對於二戰的開始與結束仍沒有統一的見解。西方的史家與媒體習慣以1939年德國入侵波蘭作為二戰開始,然而也有專家認為1937年七七事變導致中日全面開戰應是二戰起源,英國歷史學家畢佛則主張以1931年九一八事變作為二戰起源。二戰結束時間的認定則差異較小,西方慣常以納粹德國正式投降的1945年5月8日為終戰日,有的則以同年8月或9月日本宣布...

懷念昆蟲
環境與保育|
May. 01 2020

懷念昆蟲

生態危機 懷念昆蟲 撰文:李永適 攝影:大衛.李特舒瓦格 DAVID LIITTSCHWAGER 小時候,昆蟲是我童年中重要的一部分。因為母親在臺大任教,我們當時住在臺大校園邊的宿舍,家中的院子、巷弄旁的草叢、臺大校園周邊的花圃和農地,是我和哥哥探險的範圍,而尋找的對象多半是昆蟲。金龜子、蚱蜢、蝴蝶、蜻蜓、知了、天牛,都在那一次次的探險歷程中扮演過重要的角色。 有一年,母親不知哪裡弄來了一卡車土,說是要把院子裡貧瘠的土換掉,好種植花卉。那土裡滿是各種昆蟲的幼蟲。對蟲子沒有多大好感的母親為了培養孩子對自然觀察的興趣,鼓勵我們挑出蟲子,裝進盒子裡飼養,好奇的鄰居太太們...

我們將住在什麼樣的地球上?
科學與新知|
Apr. 01 2020

我們將住在什麼樣的地球上?

2070世界地球日 我們將住在什麼樣的地球上? 撰文:李永適 新型冠狀病毒在全球肆虐。封城、社交隔離、旅遊警示,我們被迫改變了生活方式,經濟活動降到最低點,人聲鼎沸的國際級都市變得空無一人,從歐洲太空總署發布衛星觀測影像可清楚看到中國與義大利上空的大氣二氧化碳濃度在三個月內大幅下降。 新型冠狀病毒短時間內讓我們看見了人類活動對地球的影響,然而工業化與全球化帶來更多長久且無法逆轉的改變,這一期〈世界地球日50週年專刊〉我們首度以雙封面的形式回顧過去50年地球環境史上的里程碑,同時想像50年後世界地球日屆滿100年時地球會是什麼樣子。 我們模擬了兩種情境:樂觀與悲觀。...

我們能終結垃圾嗎?
環境與保育|
Mar. 01 2020

我們能終結垃圾嗎?

人只要活著,就在製造垃圾。要讓人類完全不製造垃圾,當然不可能。然而透過科技方法讓垃圾進入經濟體系而被再利用,不僅是可能的,也已有了成效,只是規模和效率還不足以有效減輕垃圾對地球的負擔。 在這期雜誌中,我們報導了令人欣喜的突破。《國家地理》雜誌資深編輯羅伯特.昆濟格介紹一個新運動:循環經濟。他說,循環經濟運動是各種策略的集結,包含減量、回收等已熟知的手段以及新的方法。目的不在降低成長,而是改變做事的方式,以更具可持續性的方式來維繫成長。不過作者的一個觀點值得進一步討論。昆濟格說:「我們製造許多垃圾並不代表我們是邪惡的,而是代表我們有點笨。」這句話點出環境意識推廣的重要議題。近幾十年來的環境...

APR. 2024

真菌潛力無限的奇妙世界

這個鮮為人知的龐大生命網路,如何影響地球萬物與人類未來

真菌潛力無限的奇妙世界

AD

熱門精選

AD

AD

Subscribe
立即訂閱
keyboard_arrow_up

AD

ad970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