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搜尋 電子雜誌搜尋

AD

ad970250

不錯過任何知識訊息,立即加入國家地理官方Twitter

防疫期間遠端工作,請利用客服信箱聯繫。

Jan. 19 2021

人類為何如此重視儀式?這種行為或許源自疾病與危險

  • 日神節(Chhath Puja)是歷史悠久的印度吠陀節慶,獻給太陽神蘇利耶(Surya),印度、尼泊爾和其他國家等許多地區都會慶祝這個節慶。在節慶期間,大眾會參與好幾個儀式,像是在聖水中沐浴、禁止飲食,並站在水中至少一個小時,祈求家人能受到保護。PHOTOGRAPH BY DIANA BAGNOLI/LAIF, REDUX

    日神節(Chhath Puja)是歷史悠久的印度吠陀節慶,獻給太陽神蘇利耶(Surya),印度、尼泊爾和其他國家等許多地區都會慶祝這個節慶。在節慶期間,大眾會參與好幾個儀式,像是在聖水中沐浴、禁止飲食,並站在水中至少一個小時,祈求家人能受到保護。PHOTOGRAPH BY DIANA BAGNOLI/LAIF, REDUX

1

雖然許多儀式的起源依舊不明,但新研究指出,我們演化出這樣的社會行為,是為了避免或應對常見的威脅。

本月稍早,世界各地的人都參與了人類最大的慶祝儀式之一。為慶祝又繞了太陽一圈,舉行了各式各樣的新年活動,包括放煙火、彼此親吻與訂下新年目標──也有一些因文化而異的獨特習俗,像是美國南方就會煮黑眼豆和蔬菜;在西班牙則是要在午夜每一聲鐘響時都吃一顆葡萄;中南美洲則是會焚燒象徵前一年的塑像。

所有人類文化都有己的儀式──通常是我們會刻意去體驗的某種重複性或象徵性的行為,但一般來說,我們無法解釋它們的功能性。這些儀式可以強化社群意識與共同信念,但令人眼花撩亂的多樣化,也可能讓人覺得格格不入並有疏離感,尤其是某種文化所珍視的儀式,在另一個文化眼裡卻顯得奇怪的時候。

大部分研究儀式的科學家都認為,儀式起源的模糊不清,就是其界定特徵之一。但最近,學者開始懷疑,在儀式成為純粹社會功能且變得很獨特之前,可能有許多在一開始的時候,是為了要避免災難。

AD

ads-parallax

儀式化(ritualization)或許有助於人類文化維持大眾認知中能保障自身安全的行為,即使在一開始去進行某種行為的原因早已遺忘。這是根據最近發表在《自然科學會報B刊》(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B)上幾篇研究的作者的看法。

舉例來說,預備食物或清潔身體的特殊儀式,或許是從預防疾病的作法所衍生。許多儀式也能夠在艱困的時期提供心理上的慰藉,等到這些儀式成為普遍的習俗,就能藉著強化群體感,協助將大眾團結在一起。

現在,在COVID-19大流行期間,人類又再度採取了應對威脅的新行為,不過,這些行為是不是真的會變成儀式,現在還很難說。澳洲昆士蘭大學的心理學家馬克.尼爾森(Mark Nielsen)說,按照定義,只有當某種行為的社會意義高於其在避免疾病或災難方面的實際用途時,才會這樣。這就是讓儀式和諸如烹飪等其他文化習俗不一樣的地方。

「當你第一次學做某道菜,你可能會完全按照食譜,但等你做過幾次之後,可能就會用自己的方式做了。」他說。在儀式習俗方面通常不會出現這種個人變化,他解釋,因為儀式必須非常小心謹慎地重複,直到最後「已經失去其功能方面的價值,進行這些儀式反而是為了其社會價值。」

例行公事的安心感

在天災、疾病與暴力威脅較為氾濫的地區,社會也傾向於比較「嚴格」,意思是會有比較強烈的社會規範,對偏差行為的容忍度也比較低,馬里蘭大學的心理學家米雪兒.吉爾芬(Michele Gelfand)說。這類社會通常也比較虔誠,會把儀式性的行為看得比較重要。

吉爾芬的研究發現,大眾對社會從眾(social conformity)的態度,會在他們面對威脅、甚至在感受到危險時改變。2011年,當電影《全境擴散》(Contagion)──講的是全世界大流行的虛構故事──在戲院上映的時候,吉爾芬和同事進行了一項問卷研究,發現大眾看完電影出來之後,會更敵視社會偏差行為。

當大家同步行動、或是用可預期的方式進行相同行為的時候,像儀式通常要求的那樣,就能營造出一種團結一致的安心感。而在面對危險的時候,團體合作可能就是生死的關鍵。

「軍隊文化就是很好的例子,」吉爾芬說。全球各地軍事單位所採行的團體同步行動,就能讓他們做好準備、在危險的狀況下一致行動。

儀式也有助大眾克服其他類型的恐懼與焦慮。捷克馬薩里克大學的馬丁.連(Martin Lang)相信,儀式的可預測性,使儀式在本質上較能撫慰人心。他的團隊發現,模里西斯島上的女性,在印度教廟宇中舉行過反覆的祝禱儀式之後,對公開發表演說就比較不會那麼緊張。

儀式中的人性

瑞士蘇黎世大學的靈長動物學家卡雷爾.范榭克(Carel van Schaik)研究的是紅毛猩猩的文化演變,他說,在其他靈長類身上也有觀察到一些表面上看起來很像儀式的現象。靈長類跟其他動物一樣,天生就有能避開危險和疾病的本能;也能透過糟糕的經驗,或是觀察群體中的其他成員,學會趨吉避凶。

然而,學者並未發現有任何非人類靈長動物會進行真正的儀式,范榭克說。「這只有自人類的文化心靈中衍生,是從人類為自己創造的不尋常環境中演化出來的。」

范榭克相信,許多社會儀式是在人類開始生活在更大的群體之後才衍生出來的,尤其是當農業容許更多人口生活在同一個地方以後。「那個重要的決定,讓人類暴露在各式各樣的暴力、災難和疾病之中,」他說:「不論是群體內的衝突,到不同族群間的戰爭,還有現在能迅速傳播到整個村莊的傳染性疾病。」

為了避免這樣的災難發生,他說,人類開始運用起自己異常靈敏的腦筋。「因為我們是這麼的社會導向,我認為人類傾向於把倒楣事解釋成是某個個體──靈魂、魔鬼或是神──對我們做的事情,或許是因為我們的所作所為惹人家不高興。所以我們要試圖找出一種辦法、做些什麼事情,以避免這樣的災難再次發生。」

舉例來說,許多宗教儀式應對衛生、性事,或我們處理食物的方式,都與患病風險有關,而其他有些宗教儀式,則是對應到衝突根源的財產與家庭相關事宜。並不是所有儀式都有效,因為我們不一定了解到底是什麼引起了我們努力想控制的風險。「但有些確實有用。」范榭克說。

除了應對危機以外,有些儀式之所以會流傳下來,是因為一直跟風險預防脫不了關係。像是在印度偏鄉比哈爾邦(Bihar),當地女性在生產時的母嬰死亡率一直很高,德州大學奧斯丁分校的認知科學家克莉絲汀.拉格爾(Cristine Legare)就記錄到了269個跟懷孕與生產有關的儀式。「其中大部分都[是]要避免不好的後果。」她說。

這些產期前後的相關儀式,有很大一部分,像是在「洽蒂儀式」(Chhathi,一個在生產後第六天舉行的印度教儀式)時為母親準備有營養的食物,就跟現代的醫學建議完全一致,拉吉爾說。「其他許多比較中性,」她補充說:「有一些則是危險的,像是生產之後立刻幫嬰兒洗澡,或是先餵配方奶,直到教士或伊瑪目(imam)賜福後才能餵母乳,這些就會有風險,因為缺乏乾淨水源。」

這說明了即使某些最適得其反的儀式,一旦有了社會重要性,也能持續不墜。拉格爾說,她研究這些習俗,是為了要了解如何以具備文化敏感度的方式推動健康的行為。「要知道,對大多數人來說,現代醫學的運作方式就跟儀式一樣難以理解,記住這一點是很重要的。」

當傳統儀式成功地跨越世世代代、傳承下去時,現代醫學的作法相對是比較新的。「當醫生告訴你說,很抱歉,我們已經無能為力了,那可能是實話,但也非常令人氣餒,」拉格爾說:「所以世界上有許多人會去尋找其他選擇。」

儀式的演化

在大流行的時代,像是多洗手之類的實用醫學建議,也已經有點儀式化了。衛生專家建議我們該如何刷洗、還有該洗多久,這提供了某種安慰,知道說在洗了20秒之後,我們就洗得差不多了。

其他的社交習慣——像是互碰手肘打招呼、還有隔空抱抱——也漸漸流行起來。而戴口罩(或選擇不戴)也成為對某個社會群體展現忠誠的方式,同時,這也是一種在科學上能有效降低疾病傳播風險的辦法。這些作法最後會不會因為不斷重複而讓我們忘記到底原本為什麼要這樣,並久而久之成為真正的儀式,我們現在還不知道。但我們為了弄清楚大流行的原因所付出的努力,無論是宗教方面的解釋,或強調人類是如何因為破壞環境而讓自己暴露在疾病之中,都呼應著人類先祖努力尋覓、以了解他們到底做了什麼才會遭到報應的行為。

幸好,吉爾芬說,我們人類很典型地會去追求理解,這造就了科學的探索,也讓我們處於比昔日更好的位置,能避免未來的災禍。當世界各地的人都把心思放在這件事情上的時候,」吉爾芬說:「我們或許真的就能學到一點什麼。」

 

延伸閱讀:瀕危靈長類面臨感染COVID-19的高風險 / 世界首例:加州動物園有數隻大猩猩檢測出COVID-19陽性

APR. 2024

真菌潛力無限的奇妙世界

這個鮮為人知的龐大生命網路,如何影響地球萬物與人類未來

真菌潛力無限的奇妙世界

AD

熱門精選

AD

AD

Subscribe
立即訂閱
keyboard_arrow_up

AD

ad970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