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來報報】 文:沈嘉偉(臺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生) 野生動物受遊蕩犬攻擊事件頻傳,近日有保育團體在二仁溪畔記錄到草鴞幼鳥遭遊蕩犬咬出巢區,幼鳥最後死亡。3月初,30多個保育團體發起聯合聲明,呼籲主管機關應有積極作為,禁止餵食遊蕩犬,並公開「原生種野生動物受遊蕩犬侵擾改善試辦專案計畫」(簡稱試辦計畫)的在地執行情況。
整理:袁慧妍(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棲息於淡水濕地的赤腹游蛇(Trimerodytes annularis),過去50年因土地開發致棲地消失、農藥汙染等因素,殘存的存族群數量岌岌可危,目前僅剩北部有記錄蹤跡,新竹以南恐已絕跡。農業部公布,4月2日起將珍貴稀有的赤腹游蛇改列為瀕臨絕種保育類野生動物,且由於去(2023)年已納入生態服務給付,民眾參與保育可領3萬至6萬元的獎勵金。
2023年底,國內水下噪音專家湛翔智與中山大學海下科技研究所助理教授魏瑞昌,共同發表全臺首本水下噪音評測書《鯨聲鯨視必修課》,記錄臺灣水下噪音發展歷程。在接受《環境資訊中心》專訪當下,湛翔智率先表明,水下噪音研究本是敏感課題——25年前他開始研究水下噪音,本意是為軍事國防,利用海洋物理現象推估背景噪音,偵測潛艦距離。 但新書不是跟鯨豚有關嗎?他直言,「早期沒有人在乎水下生物」。 事實上,臺灣從2012年開始開發離岸風電,關於離岸風電如何影響鯨豚的討論,卻非常初步且數據有限。湛翔智這次發表新書,正是希望及時為沒有話語權的鯨豚發聲。
環境資訊中心綜合外電;曹可芝 編譯; 孫依婷 審校 蒼茫大地上,渴求安居的人類試圖「馴服」自然,藉由「地球化」(terraformed)技術讓黃土漫天的環境變得適宜人居。
這張照片攝於北極熊最南端的棲地,加拿大曼尼托巴省的邱吉爾。照片中的北極熊宛如置身烈焰之中,正是全球暖化/氣候變遷衝擊的寫照。由於哈德遜灣結冰的時間縮短,連帶使得北極熊能捕捉獵物的時間減少,挨餓的時間增加,導致熊和幼熊營養不良。 本作品來自《國家地理》攝影社群 Your S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