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來報報】
文:沈嘉偉(臺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生)
野生動物受遊蕩犬攻擊事件頻傳,近日有保育團體在二仁溪畔記錄到草鴞幼鳥遭遊蕩犬咬出巢區,幼鳥最後死亡。3月初,30多個保育團體發起聯合聲明,呼籲主管機關應有積極作為,禁止餵食遊蕩犬,並公開「原生種野生動物受遊蕩犬侵擾改善試辦專案計畫」(簡稱試辦計畫)的在地執行情況。
AD
【你來報報】
文:沈嘉偉(臺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生)
野生動物受遊蕩犬攻擊事件頻傳,近日有保育團體在二仁溪畔記錄到草鴞幼鳥遭遊蕩犬咬出巢區,幼鳥最後死亡。3月初,30多個保育團體發起聯合聲明,呼籲主管機關應有積極作為,禁止餵食遊蕩犬,並公開「原生種野生動物受遊蕩犬侵擾改善試辦專案計畫」(簡稱試辦計畫)的在地執行情況。
臺灣南部的偏遠地區,過往是野生動物的棲地,如今常見遊蕩犬成群出沒。攝影:沈嘉偉
根據2022年各縣市遊蕩犬估計數調查結果,南部三縣市,臺南、高雄、屏東的遊蕩犬數量皆破萬。臺南市野生動物保育學會總幹事曾翌碩指出,南臺灣是許多保育類野生動物的重要棲地。但也因為荒地、高灘地、濕地等地區人煙稀少,遊蕩犬能闖入其中與野鳥競爭棲地、影響野鳥繁殖,恐造成野鳥族群數量銳減。
曾翌碩曾在野外見到遊蕩犬對野鳥的騷擾,「比如說鳥在那邊停棲,遊蕩犬就稀哩嘩地衝過去,鳥受到驚嚇就會飛起四散。」但他也表示,要記錄到遊蕩犬實際捕捉野鳥的畫面頗有難度,捕捉的當下可能都發生在夜間或人跡罕至處,保育團體大多只能從野生動物被撕咬的傷口去回溯犬隻攻擊樣態,而此次臺南市野生動物保育學會記錄到遊蕩犬攻擊草鴞幼雛的影像,就是難得的實證紀錄。
影片中,七隻遊蕩犬體格健壯,推測很可能是有人定期餵養。犬隻將草鴞幼鳥咬出鳥巢,幼鳥發出悲鳴。曾翌碩表示,自己曾目睹小發財車經過、裝載十大袋飼料,沿路餵食遊蕩犬。相較於人口密集的都會區,南部地廣人稀的環境條件,也使餵食行為不易察覺。
數隻遊蕩犬將草鴞幼鳥咬出鳥巢,幼鳥發出悲鳴。圖片來源:曾翌碩
動保主管機關管理遊蕩犬並不容易,曾翌碩指出,各縣市的動保處業務量大,除了一些既定的法規宣導,還要去處理遊蕩犬捕捉結紮與回放、收容犬舍管理等,在如此繁雜業務下,很難有心力再深入掌握遊蕩犬流向。
當公部門對於遊蕩犬著力不足,民間能做什麼?曾翌碩無奈表示,保育團體多是亡羊補牢,就算用圍網為野生動物框出一小塊棲地,以避免受到遊蕩犬侵擾,對於整體問題的改善幫助不大。曾翌碩說明,「專家研究估計草鴞在臺灣目前約500隻,我們之前架設網子協助2隻草鴞育雛,那也只是2/500,這個分子和分母的比例差距太大,我們都不敢說是什麼成功案例,頂多只是補救案例。」
就算圍網保護草鴞育雛,曾翌碩認為也是本末倒置。人們把需要保護的對象用一小塊地框限起來,而放任遊蕩犬在外繼續去攻擊其他野生動物。尤其是針對一些較有攻擊性的犬隻,雖然經民眾指證後,可以將犬隻捕捉後不回放,但還是要先由受害者指證是哪隻遊蕩犬有攻擊行為,才會有後續的處理,這對一般民眾也非易事。
南臺灣是野鳥保育的重要棲地,如今就連大型的鷺科鳥類都會受到遊蕩犬侵擾。攝影:沈嘉偉
賞鳥資歷30餘年、投入保育甚深的高雄市野鳥學會總幹事林昆海也表示,曾接到通知有一隻黑面琵鷺被遊蕩犬圍攻,幸好當時有鳥友在附近驅趕遊蕩犬,否則後果不堪設想。但另一次就沒那麼幸運,東方環頸鴴、小燕鷗等水鳥在一處濕地圍繞的小島上築巢繁殖,不料遊蕩犬竟游渡水面,攻擊鳥蛋及幼鳥,導致水鳥繁殖失敗。
林昆海指出,犬隻在外遊蕩,嚴重影響野生動物保育,許多國家已將遊蕩犬視為外來入侵物種,但臺灣依然放任遊蕩犬在外攻擊野生動物,而無法提出有效對策。
如果要減緩遊蕩犬對野生動物的威脅,林昆海認為,單靠民間團體力量有限,現行政府推動的TNR(將遊蕩犬捕捉、結紮後放回)又難見具體成效,無從得知遊蕩犬何時才會在野外銷聲匿跡。
他呼籲社會大眾要共同面對遊蕩犬問題,在關心犬貓等陪伴動物之外,也須重視野生動物的生命權。且動保主管機關應對遊蕩犬做出更合適地收容與因應,並和野生動物保育團體合作,將遊蕩犬移出重要濕地與生態保護區,而不是結紮後又放置回原地,讓犬隻繼續攻擊野生動物。
未盡完善的遊蕩犬相關法制規範,讓遊蕩犬在野外不只會侵擾野生動物、佔據棲地,遊蕩犬本身的動物福祉也未受到保障。攝影:沈嘉偉。
從事獸醫工作的臺灣野生動物救傷與保育學會理事長蕭舜庭,醫治過許多被遊蕩犬攻擊的野鳥,舉凡溼地水鳥如黑面琵鷺、小燕鷗;地棲型的草鴞、雉雞科等在地上練飛的幼鳥,亦容易受到遊蕩犬侵擾。他從野生動物救傷經驗中發現,遊蕩犬攻擊的比例越來越高,送至救傷單位的野生動物傷勢往往非常嚴重。
蕭舜庭也指出,臺灣絕大多數的野生動物都無法和遊蕩犬對抗,因為犬隻的下顎強度很可能僅次於臺灣黑熊,又常有成群結隊的攻擊行為。蕭舜庭觀察到,不管是鳥類、兩棲類、爬蟲類還是哺乳類如白鼻心、穿山甲與山羌,幾乎都曾受到遊蕩犬的侵擾,且犬攻擊已然成為部分野生動物傷亡的主要原因。蕭舜庭推算野生動物受遊蕩犬攻擊比例上升的時間點,約是從2017年開始,恰好是零撲殺法案上路之後,收容所爆滿而無法再容納更多野外遊蕩犬的時候。
為了減少遊蕩犬對野生動物的侵擾,農業部去(2023)年起在臺灣中部石虎棲地實施「原生種野生動物受遊蕩犬侵擾改善試辦專案計畫」。眾多保育團體質疑的是,中央政府編列試辦計畫經費給地方政府執行,但地方政府是否有依循保育團體和中央達成的共識,並無人知曉。
蕭舜庭重申保育團體在共同聲明中提出的建議,針對試辦計畫農業部動保司應公開現有資訊,才能定期檢視、調整執行方式,以因應持續變動的生態熱區狀況,並和保育團體共同討論遊蕩犬議題的短中長期規劃,跨縣市整合地方政府保育資源、完善棲地生態的監測與評估。畢竟若缺乏全盤考量,短期的區域性效果可能會難以維持,無法真正有效解決問題。
本文轉載自「環境資訊中心」網站,內容由許多專家學者及民間環團,提供國內外環境教育與環保資訊;主題涵蓋全球變遷、溫室氣體控制、環保生活、環境汙染防治、生態保育、能源節約與能源效率、綠建築等各面向。期許能替沒有選票的山林、濕地、海洋、土地發聲。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