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劉庭莉(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為因應氣候變遷,具備氣候調節功能的「藍碳」重要性日益升高,海保署近年針對具有強大碳匯功能的海草床、紅樹林、鹽沼及珊瑚礁等海洋生態系,進行相關監測調查、保育及復育行動,以達成2050淨零碳排目標。
環境資訊中心綜合外電;姜唯 編譯;許祖菱 審校 《獨立報》(The Independent)報導,全美第一段能為電動車無線充電的道路即將動工。雖然道路總長只有1.6公里,但如果計畫成功,這種充電方式可以幫助電動車在不增加額外電池的情況下,行駛更遠,並可能提升油車換電車的意願。這段位於密西根州的道路預計明2023年啟用。
環境資訊中心綜合外電;姜唯 編譯;許祖菱、林大利 審校 《衛報》(The Guardian)報導,太平洋島國紐埃(Niue)宣布,將100%保護廣達31萬7500平方公里的專屬經濟海域(exclusive economic zone, EEZ),面積相當於越南國土大小。
就算只是比平常熱一點點,升高的夜晚溫度也會擾亂我們的睡眠。一則新的全世界級研究,加總了這些損失。 每個人都知道那種恐怖的感覺:悶熱的夜晚,就是暖了那麼一點,讓人輾轉反側,然後到了第二天,就感覺自己成了個慢吞吞、昏沉沉的空殼。 那種感覺不只是不愉快而已。多年的研究顯示,剝奪睡眠會增加心臟病的風險,讓情緒障礙變嚴重、減緩學習能力,還有許多許多──有龐大的個人、社會與經濟代價的問題。 現在有一項新研究,把睡眠喪失──再引申到跟睡眠相關的所有問題──和氣候變遷連結了起來。哥本哈根大學的學者發現,被氣候變遷推向愈來愈熱的夜晚溫度,正把上床時間往後推、睡醒的時間往前拉,代價就是我們珍貴的...
整理:廖禹婷(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去年綠色和平發起「保育類野生動物的微塑膠汙染」研究調查,相繼在臺灣水鹿和嘉明湖棲地發現微塑膠,5月26日再度公布在臺灣本島已經滅絕、金門獨有的「歐亞水獺」排遺及其生活水域發現微塑膠,微塑膠檢出率皆將近八成。 近來歐亞水獺遭路殺事故頻傳,學者也指出,塑膠垃圾大量出現在水獺棲地,除了裂解成更多微塑膠,也會阻塞水獺原本的行經水域路線,間接導致水獺必須改道、增加路殺可能性。
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廖禹婷報導 海委會5月23日預告修正「海洋保育類野生動物名錄」,將國內族群數量下降的七種硨磲貝列為珍貴稀有海洋保育類野生動物。同時,為讓中文翻譯名稱更符合拉丁文學名,也將「柴山多杯孔珊瑚」及「福爾摩沙偽絲珊瑚」兩種保育類珊瑚分別更名為「柴山多杯珊瑚」及「福爾摩沙擬絲珊瑚」。
環境資訊中心綜合外電;姜唯 編譯;許祖菱 審校 2022年2月,一艘荷蘭籍拖網漁船在海上拋棄了10萬條死魚,銀色的魚屍覆蓋了法國海岸數千平方公尺的海洋。船東聲稱是漁網問題所致,但環保團體認為這些魚屍是被蓄意拋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