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來栽培盆栽、填滿苗床的土壤看來完美,但其實隱藏了一些對環境與我們的健康令人不安的問題。 幾乎每一株你買下的番茄、三色堇或多肉植物,都是用所謂的培養土育苗出來的,這是一種通常既沒有土也沒有堆肥的混合物。反而最近的苗圃裡這些一袋袋的,都是由異國蘚苔、纖維和礦物質製成的無土、貧瘠的混合物,這些原料裡隱藏了肺部疾病、水資源的浪費,還有超大的碳足跡。 所以到底為什麼要用這種東西呢?美國對培養土的需求爆炸,過去30年來城市園丁增加了30%,而苗圃和溫室則是成長得最快的兩種園藝事業。有些幸運的園丁可以直接種在土地上,但泥土太重,而且對苗床和育苗盆來說也太密實了。 這項快速成長的需求,增加...
環境資訊中心綜合外電;姜唯編譯;許祖菱 審校 聯合國氣候大會(COP27)已在11月6日登場,除了減碳議題,近年焦點之一就是損失賠償與氣候融資基金。氣候災害損失有多少?根據最新研究,自1992至2013年,這20年間氣候變遷所導致的熱浪就已造成全球至少16兆美元的經濟損失,碳排最少的貧窮國家也無法倖免,凸顯氣候危機下的不平等。 這份研究10月28日剛發表在《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期刊,由美國達特茅斯學院地理系教授曼金(Geography professor)與博士生克里斯多福.卡拉漢(Christopher Callahan)共同完成,他們計算了1992年至...
環境資訊中心 特約記者廖靜蕙 報導 茫茫雜草中,有多少等待被發現的禾本科、莎草科原住民?在「國家植物園方舟計畫」的支持下,農委會特生中心的研究人員得以聚焦禾本科、莎草科的監測調查。2019年時,以為在野外滅絕的赤箭莎重現池上,去年(2021)又發現,過去被視為「滅絕」的物種印尼珍珠茅,原來就好好的長在屏東牡丹。這些成果使得原生莎草科植物,得以被重新引薦到世人面前,也賦予原生植物保種價值。
環境資訊中心綜合外電;姜唯 編譯;許祖菱 審校 近期研究顯示,在2016年夏威夷帕帕哈瑙莫夸基亞國家海洋保護區( Papahānaumokuākea marine national monument)擴大範圍後,外圍二種洄游性鮪魚的數量也跟著增加。這兩種鮪魚常用在壽司跟生魚片上,顯示保護區對環境、對鮪魚產業都有好處。 全世界海洋保護區超過1萬個,大多未限制商業捕撈、也缺乏有效執法,常被譏為「紙上公園」。這次的研究顯示,「大規模且有捕撈限制」的海洋保護區不僅有效,還可擴及保護區外。
環境資訊中心綜合外電;姜唯、陳文姿 編譯;許祖菱 審校 水獺浮在水上吃東西的可愛模樣萌翻很多人。新加坡水獺曾瀕臨滅絕,但在政府改善河川汙染後,不僅成功回歸,還適應良好。時常被拍到逛大街的畫面,也有幾次因闖入住家池塘吃魚、咬傷民眾而上新聞。 10月上旬,新加坡團隊成功將藏匿在住宅區、以池塘裡觀賞魚為主食的水獺遷往較易取得自然食物的地點。這是新加坡首次的水獺搬遷行動,搬遷的是三隻成年水獺跟三隻小水獺。參與計畫的專家特別澄清,這是考量小水獺生存的「最後手段」,主因是水獺家族的巢穴位置危險且缺乏自然食物來源。
環境資訊中心綜合外電;姜唯 編譯;許祖菱、林大利 審校 西班牙高等科學研究委員會(CSIC)的科學家在2017年就已發現,大蠟蛾(Greater Wax Moth,學名:Galleria mellonella)幼蟲可以降解聚乙烯,此特性有望應用於處理塑膠廢棄物上。 如今他們更進一步發現其運作機制──這是因為大蠟蛾幼蟲的唾液,含有屬於酚氧化酶族的酶,這種酶在室溫下就可以迅速降解聚乙烯。這份研究成果已刊登於《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