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頭水尾vs.風調雨順,何處受災風險較大 每到颱風天或寒流來襲,農作物損害的新聞常攻佔各大版面。在極端氣候影響下,農民需承擔的受災風險加劇!我們常羨慕氣候條件相對穩定的地區,但該處的受災風險真的比較小嗎?中央研究院「研之有物」專訪院內經濟研究所莊雅婷助研究員,以世界糧食出口大國印度作為研究田野,剖析降雨量的變化對不同地區、不同類型農民的生計影響。跟著莊雅婷走一趟印度農村,以經濟學視角探索意想不到的農村經濟樣貌!
環境資訊中心 特約記者廖靜蕙 報導 農委會林務局這幾年除了新建工程顧及野生動物覓食棲息,也意識到既有設施可能不利於野生動物活動,不只重新盤點林道人為設施,並發展「野生動物脫困計畫」,努力逐步見效。4月7日發布「林道構造物生態友善設施」成果,將相關經驗集結成冊,出版《脫困:林道構造物生態友善設施》,提供其他工程施設作參考。
整理:林郁宸(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淡水河和臺中烏溪是臺灣第三與第四大的水系。然而據中央研究院、臺大、成大學者組成的研究團隊調查證實,這兩條都會中的河川已受到微塑膠汙染,推測可能是從雨水下水道流入。此外學者也揭露,微塑膠含量與人口密度和土地使用有顯著相關,人口密度愈高處測得的微塑膠含量愈高。
迎接我們的是什麼樣的未來? 想像 30 年後,生活將發生什麼改變?行政院國家發展委員會於 2022 年 3 月 30 日公布「臺灣 2050 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針對能源、產業、生活與社會轉型提出多項政策,倡導人們逐步展開淨零新生活。中央研究院「研之有物」專訪《臺灣淨零科技研發政策建議書》諮詢委員──中研院經濟研究所蕭代基兼任研究員、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周桂田教授,從與生活最貼近的經濟及社會政策出發,深入剖析臺灣如何在淨零路徑上穩健前行。迎接我們的是什麼樣的未來?一起來關心!
環境資訊中心綜合外電;姜唯 編譯;許祖菱 審校 鱷魚咬傷人、大象跑到田裡找食物,這些人與野生動物間發生衝突的事件時有所聞。科學家研究發現,許多衝突的起因與氣候變遷相關,而近10年與氣候相關的衝突比起前20年成長了3倍,顯示氣候變遷讓衝突升高,威脅人的生命財產安全與動物生存。科學家表示,在極端氣候事件頻傳的時代,提供野生動物行為的知識、加強預警系統有助減少傷害。
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李蘇竣報導 海洋委員會「海洋汙染防治法」自2000年施行至今未通盤檢討修正,耗時多年協商終於迎來新進展,行政院會今3月30日通過海洋汙染防治法修正草案,規劃向原油進口、海域工程、海洋棄置等業者徵收「海洋汙染防治費」,成立基金專款專用於海洋汙染防治,並祭出最高1億元重罰,要嚇阻海洋汙染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