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椋鳥的集體飛行不但華麗且變化無窮,新研究還揭露了背後原因。 撰文:艾德.楊 攝影:索倫.索爾卡 在歐洲和北美洲大部分地區,冬天黃昏日落前的那一小時,天空中會聚集成千上萬的歐洲椋鳥。這些鳥停歇在棲木上準備過夜之前,會上演大自然最壯觀的飛行表演。牠們彷彿化為一個整體,脈動起伏、翻滾旋轉,就像一個形狀不定、千變萬化的生物體,有如書法筆觸般細膩優美,又如搖曳火焰般飄忽混沌。 這麼多的鳥是怎麼做到這麼緊密又協調的行動?這是研究人員一個多世紀以來一直試圖解決的謎團。1931年,鳥類學家艾德蒙.塞羅斯把椋鳥的這種群飛描述為「空中的狂翔」,他認為只能透過心電感應...
撰文:李永適 攝影:凱蒂.奧林斯基 KATIE ORLINSKY 我們的讀者在每期的雜誌裡幾乎都能看見關於野生動物的報導。如果您喜歡這類報導與攝影,本期的雜誌應該能算是一場豐盛的饗宴了。 馴鹿是北極圈數量龐大的哺乳類動物,也是許多原住民族賴以維生物種。然而自19世紀末,北美洲自由遷徙的馴鹿群數量大為減少,促使阿拉斯加向西伯利亞及挪威引入數百隻馴鹿。加拿大政府得到啟發,在1929年發起了一個更大規模的馴鹿引入計畫,購買了將近3500頭馴鹿,以5年時間由阿拉斯加移往西北領地。如今這群馴鹿數量增加至近6000頭,並將交給原住民社群管理,讓他們可以自給自足。我們報導了...
全世界規模最大的農業浪潮正在改造一片暗藏奇景的遼闊稀樹草原。當我們還不了解哪些事物值得保存就先追求開發,就會發生這樣的事。 撰文:麥可.芬克爾 MICHAEL FINKEL 攝影:凱蒂.奧林斯基 KATIE ORLINSKY 此處名為塞拉多,葡萄牙語「封閉」的意思。 幾乎在整個人類史上,巴西中部這片廣袤的熱帶稀樹草原似乎一直都與世隔絕。那裡其實有人煙:打從石器時代開始,就有一些狩獵採集群體克服艱險的荒野,在塞拉多漫遊。到了殖民時代,逃走的奴隸經常遁入山巒後方,在那裡建立起關係緊密的社群,解鎖了這片土地幽微的禮贈,安定了下來。除此之外,過去這麼多個世紀以來...
擁有傳奇過往的著名鹿群在北極面臨新的未來。 撰文:約書亞.杭特 JOSHUA HUNT 攝影:凱蒂.奧林斯基 KATIE ORLINSKY 在清晨的陽光下,數千隻馴鹿艱難跋涉,穿越加拿大西北部冰封的偏遠之地。鹿群比肩接踵緩慢行進,隨著溫暖的吐息與寒冷的空氣碰撞,牠們的身軀幾乎隱沒在陣陣霧氣之下。鹿角築成的森林似乎在霧中起舞。遠遠望去,遷徙中的鹿群如同一道綿長且蜿蜒的棕色條紋,塗抹在如畫布般的北極雪白大地上。 遠處有四名因紐維亞盧克牧民,他們駕駛雪地摩托車、攜帶步槍並時刻監督著。他們十分警覺,能夠敏感辨別出鹿蹄落在冰封大地上的節奏,而在這個寒冷的早晨,他們...
亞利桑那州的城市大幅擴張,正在摧毀嬌小的西方穴鴞的棲地,這促使保育學家發揮創意,思考如何伸出援手。 撰文:潔西卡.庫茲 JESSICA KUTZ 攝影:傑克.迪欽加 JACK DYKINGA 動物救援人員艾瑞克.莫瑞把攜帶寵物用的紙箱放在沙漠的一塊草地上,上面蓋著一條毛巾,蹲在附近一塊空心磚上,調整他的厚手套準備取出箱內的動物。接著,莫瑞迅速伸手到紙箱裡,取出一隻羽毛有褐色和白色斑點的小型貓頭鷹。 這隻貓頭鷹雖然是成鳥,但只有約23公分高,有細長的雙腿和尖銳的爪子。牠睜著圓圓的黃色大眼,以不可思議的角度慢慢轉動頭部,審視周遭環境。 那天是個炎熱的春...
是誰產下史上最大的蛋?答案不是恐龍。 撰文:希克斯.沃根 普通雞蛋可以輕易放在手掌心。這件來自國家地理學會歷史收藏的罕見化石化標本,是雞蛋的一百多倍大。這顆保存完好的蛋長達30公分,直徑約23公分,是巨型象鳥(Aepyornis maximus)的蛋。象鳥是一種不具飛行能力的草食動物,屬於馬達加斯加島的特有種,最晚在17世紀就已經滅絕。 目前研究人員認為這種鳥很像特大號的鴕鳥,但與奇異鳥的親緣最接近,而奇異鳥是一種體型較小的平胸鳥。象鳥粗壯的腿部必須支撐極重的體重:成鳥能長到3公尺高,超過450公斤重。象鳥譜系可追溯至大約5000萬年前,但隨著人類定居馬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