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搜尋 電子雜誌搜尋

AD

ad970250

標籤

#總編輯的話

共 111 筆相關資料

感動人心的攝影作品
科學與新知|
Dec. 01 2023

感動人心的攝影作品

年度圖輯 感動人心的攝影作品 撰文:李永適 攝影:妮可.索貝奇 NICHOLE SOBECKI   時至年終,我們依照往例,為讀者精選出過去一年內雜誌刊出的精采照片。《國家地理》雜誌有幸與全球最優秀的攝影師共事,在地球各個角落記錄當地的故事,提供我們對這個世界的理解。國家地理的專業編輯們每天耙梳這些影像(有些時候製作一篇報導就有數千張照片),尋找能夠傳達資訊、吸引目光和感動人心的攝影作品。 這不僅是精采影像的回顧,也是另一種新的檢視。當影像從原本故事的脈絡中抽離之後,我們更能看到這一幅幅影像獨立的美感風格與動人的時刻,更容易從中提煉出一張好照片應有...

除碳新技術能拯救地球嗎
科學與新知|
Nov. 01 2023

除碳新技術能拯救地球嗎

氣候危機 除碳新技術能拯救地球嗎? 撰文:李永適 攝影:達維德.蒙特雷奧尼 DAVIDE MONTELEONE   隨著聖嬰效應的回歸,今年夏天已被證實是有氣候紀錄以來最熱的夏季。聖嬰現象的週期一般在2-7年,可以預期,未來幾年中,全球持續溫度上升的機率大增。聯合國世界氣象組織在今年3月預測:「2023到2026年間,至少有一年會打破最暖紀錄的機率有93%;全球氣溫升高到工業化前平均溫度的攝氏1.5度的機率有50%。」僅僅幾個月,這個預言就已成真。 另一個令人擔憂影響氣候的因素是戰爭。根據英國《衛報》的報導,全球軍事佔溫室氣體排放的6%,這還是大部...

不要讓鏡頭成為傷害鳥類的兇手
環境與保育|
Oct. 01 2023

不要讓鏡頭成為傷害鳥類的兇手

鏡頭下的飛羽 不要讓鏡頭成為傷害鳥類的兇手 撰文:李永適 攝影:陳郁文   用攝影鏡頭捕捉野生動物的姿態與行為,本來是一件美好的事。《國家地理》雜誌一百多年來以影像的語言訴說我們這個世界的故事,是這本雜誌重要的基石,也是它受到全球數以百萬計讀者喜愛的最重要因素。 國家地理攝影師為了拍攝野生動物,往往需要經年累月的研究、等待與埋伏,或與專業研究者合作,確保所拍攝的照片是真實自然的,所傳達的資訊是準確的。更重要的是,拍攝的過程絕不能造成動物的傷害或行為的改變。 隨著攝影器材的精進、社交媒體的發達,拍攝野生動物,特別是在臺灣相對豐富的鳥類,成為熱門...

與冰河說再見
環境與保育|
Sep. 01 2023

與冰河說再見

智利冰河 與冰河說再見 撰文:李永適 攝影:金國威 JIMMY CHIN   我們在本期雜誌裡報導了智利巴塔哥尼亞冰原的消融。關於巴塔哥尼亞壯麗的冰原景觀與當地社區如何受到冰河消融的威脅,請讀者閱讀資深記者羅伯特.德雷珀與攝影師塔馬拉.梅里諾的深入報導。 但冰原與冰河的消融早已不是新聞,全球各地冰河的退縮已超過170年,近數十年來速度尤其驚人。根據2021年發表於科學期刊《自然》一份追蹤全球22萬條冰河狀況的研究顯示,在2000年至2019年間,全球冰河每年消失2760億噸的冰。更新的研究則指出,地球自1994至2017年已經流失28兆噸的冰。 ...

一個失落的探險故事
探索與冒險|
Aug. 01 2023

一個失落的探險故事

西北航道 一個失落的探險故事 撰文:李永適 攝影:瑞南.阿茲特克 RENAN OZTURK   我必須羞愧的承認,在仔細閱讀本期雜誌裡的主要篇章《沒有出路的探險》之前,我對約翰.富蘭克林和他領導的19世紀探險行動幾乎一無所知。 我大概曾驚鴻一瞥地讀到過一些關於這次探險的文章,因而對這個探險隊的兩艘不太吉利的艦名(幽冥號與驚恐號)略有記憶。儘管近幾年關於這失落的遠征隊有一些重要的新發現,包括兩艘船的殘骸以及探險隊員遺體的出土,這些新聞如果我曾匆匆瀏覽過,也沒有留下什麼印象。 畢竟,如果沒有特別的指引,對於一個時間與地理距離都非常遙遠的失敗探險故...

探索專刊
探索與冒險|
Jul. 01 2023

探索專刊

探索專刊 撰文:李永適 攝影:湯瑪斯·帕斯查克 THOMAS PESCHAK   自1888年成立以來,國家地理就是探索的同義詞。無論是崇山峻嶺、深海大洋,還是我們身邊觸手可及之處,我們都投注心力來探索,這不只是為了樂趣,也是為了推動我們集體對世界的理解。 這更不只是學術的探討,而是我們相信,培養對世界的理解能夠激發我們對它的關心。 在我們的環境如此脆弱的時刻,對世界的探索也就顯得更加重要。 在國家地理學會與《國家地理》雜誌歡慶135週年之際,我們以7月號雜誌特別頌讚了對探索的追尋。我們回顧了國家地理歷史上偉大的探險家,也思考為...

荒野的意義
環境與保育|
Jun. 01 2023

荒野的意義

荒野的意義 撰文:李永適 攝影:凱蒂.奧林斯基 KATIE ORLINSKY   99年前,美國林務局設立希拉荒野地區,成為世界第一個政府指定的荒野地區。將近一世紀後,國家地理資深文字記者彼得.葛溫與攝影師凱蒂.奧林斯基回到了這個概念實現的初始之地,探討荒野到底是什麼。 跟隨葛溫第一人稱的視角探訪荒野,讀者可能會發現,荒野跟我們想像的不太一樣。它不是一塊未經開發、不得干預、放任自然的荒蕪野地,反之,人類的干預、控制和影響仍處處可見。荒野地區的原始提議者阿爾多.李奧帕德的構想裡,荒野也不是一處生人勿近的保護區,而是維持著自然樣貌,但容許釣魚、狩獵、健行、探...

記得林旺
環境與保育|
May. 01 2023

記得林旺

大象的祕密 記得林旺 撰文:李永適 攝影:布蘭特.史特頓 BRENT STIRTON   很少有哪種動物能像大象一樣,引起人們的好奇、興奮與敬畏。我們常用溫和、優雅、聰明這樣的形容詞來描述牠們,在動物園裡,大象總是明星物種,就像臺北市立動物園曾經的超級明星林旺。 但大象真的是這樣的動物嗎?本期雜誌記者斯里納特.佩魯與攝影師布蘭特.史特頓走訪了大象的原鄉,揭露了大象面臨的生存危機。 在亞洲,人象衝突的發生主要因為人類開墾區域不斷擴張,造成大象棲地喪失或破碎化。關於科學家與保育人士所做的努力,我們邀請讀者閱讀這篇特別報導以獲得更多資訊。 就...

另一種人口危機
科學與新知|
Apr. 01 2023

另一種人口危機

人口專題 另一種人口危機 撰文:李永適 攝影:金峰 JUSTIN JIN   2022年11月,聯合國宣布全球人口在11月15日這天突破80億人,同時也提出人口成長對可持續性、氣候變遷的相關影響。然而其他一些意見領袖,如伊隆.馬斯克和加拿大心理學家喬丹.彼得森,則提出另一種警訊:人類可能面臨的更急迫危機是人口崩潰(population collapse)。 人口崩潰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歷了人口規模的急遽下降,通常是由於出生率過低、人口老化和缺乏移入人口等原因。這可能引發一系列的經濟、社會和政治挑戰,它的深遠影響可能延續幾個世代。 根據人口金字...

文物是誰的?
歷史與文化|
Mar. 01 2023

文物是誰的?

文物返還 文物是誰的? 撰文:李永適 攝影:理查.巴恩斯 RICHARD BARNES   我喜歡博物館。也曾花了大量時間在許多知名的博物館裡欣賞、讚歎那些人類文明重要的里程碑。我相信博物館是文化保存、學術研究和教育普及的重要場域。 但是如果知道博物館文物的來源有爭議,甚至是掠奪而來,那麼我們對眼前文物就不會只是欣賞與讚歎,而會帶著許多遺憾。 從道德角度而言,歸還以不當手段取得的文物似乎不該有什麼爭議。也因為這樣的道德壓力(以及外交等考量),許多西方前殖民國家開始將重要文物歸還給原擁有國。 然而對於像大英博物館這樣大量館藏來自戰爭或殖民...

NOV. 2023

氣候危機有解?

最新除碳技術,加入拯救地球競賽。

氣候危機有解?

AD

熱門精選

AD

AD

Subscribe
立即訂閱
keyboard_arrow_up

AD

ad970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