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搜尋 電子雜誌搜尋

AD

不錯過知識訊息,立即加入國家地理官方X

Dec. 14 2020

已經得過COVID-19了?你有可能再得一次

  • 2020年11月24日英國奧爾德姆,一名戴著防護口罩的男子走過奧爾德姆區域科學中心外的病毒示意圖。愈來愈多國家發現COVID-19復發病例,而這種現象顯示,從SARS-CoV-2冠狀病毒康復,並不是疫情大流行如火如荼時無視健康規範的藉口。PHOTOGRAPH BY CHRISTOPHER FURLONG, GETTY IMAGES

    2020年11月24日英國奧爾德姆,一名戴著防護口罩的男子走過奧爾德姆區域科學中心外的病毒示意圖。愈來愈多國家發現COVID-19復發病例,而這種現象顯示,從SARS-CoV-2冠狀病毒康復,並不是疫情大流行如火如荼時無視健康規範的藉口。PHOTOGRAPH BY CHRISTOPHER FURLONG, GETTY IMAGES

1

再感染報告依然很罕見,卻在世界各地穩定增加,而且它們可能被少報了。

人可以二度罹患COVID-19。這是衛生專家逐漸形成的共識,他們正在進一步了解從冠狀病毒康復的人再次染疫的可能性。到目前為止,這種現象似乎沒有廣泛傳播──全世界只有數百個再感染病例──但隨著疫情大流行持續延燒,這些數據可能會增加。

辨別再感染並不容易:再感染不僅要花一段時間才會顯現出後續的發作症狀,衛生部門也必須確定疑似病例真的再度感染,因為殘餘的冠狀病毒可能停留好幾週。舉例來說,阿拉巴馬大學足球教練尼克.薩班(Nick Saban)就在感恩節前夕上了頭條,因為他二度檢測出冠狀病毒陽性。但由於他在10月首次發病時,官員篩檢病例的方式有盲點,所以目前並不清楚他是否真的再度感染。

因為COVID-19再感染仍然相對罕見,所以目前持續湧現的病例不能歸咎於再感染。儘管如此,對冠狀病毒倖存者而言,這些事件依然可能是壞消息。他們原本希望他們的經歷或許能給予他們所謂的免疫通行證(immunity passport)。這類狀況顯示,從SARS-CoV-2冠狀病毒康復,並不是疫情大流行如火如荼時拿掉口罩及無視保持社交距離規定的藉口。在10月的時候,有一名89歲荷蘭女性成為紀錄上第一個二度感染冠狀病毒的死亡病例。

免疫力可能會隨著時間減弱──就跟人類對其他種冠狀病毒的免疫力一樣──而且有些人如果二度感染病毒,甚至可能會出現更嚴重的症狀。

以一個10月發表在《刺胳針》(The Lancet)上的病例研究為例:在4月初,一名住在內華達州的25歲男性去一間社區檢測中心,主訴為喉嚨痛、咳嗽、頭痛與噁心。不出所料,他被檢測出COVID-19陽性,然後他回家進行隔離。在接下來幾週內,他又接受兩次檢測,顯示他完全康復了。但到了5月底,冠狀病毒再度侵襲。這次他的病情更加嚴重,出現了呼吸急促的症狀,使他必須去急診室吸氧氣。

其他國家也報告了再感染率,這顯示真正的全球性數據是未知數,卻可能很危險。上個月,瑞典啟動了一項針對150個病例的調查。在巴西,科學家正在追蹤95個病例。截至10月中為止,墨西哥也宣稱已有258個再感染病例──其中將近15%是重症病例,4%是死亡病例。該國的資料集顯示,首度感染時病重的人更有可能在後續感染時住院。

理查.第勒特(Richard Tillett)說:「重點是再感染絕對有可能發生。」他是拉斯維加斯內華達大學內華達個人化藥物研究所的生物統計學家,也是該病例研究的主要作者。「再感染似乎不常見,甚至可能很罕見,但它是真實存在且可能發生的。」

為什麼要發現再感染比較困難?

再感染很難記錄,因為研究人員無法完全仰賴病患對再次出現症狀的敘述,或是含有聚合酶連鎖反應的COVID-19常規檢測。他們需要更有力的基因證據,而這需要不同的技術。

平均而言,SARS-CoV-2每15天就會出現一種新的突變。到目前為止,這些自然變化沒有非常廣泛,所以它們並不會改變冠狀病毒的特性或效力,也就是說,這不是新的病毒株。不過,它們能提供證據證明病患的第二次發病跟原本的感染不一樣。

納森.葛魯保(Nathan Grubaugh)說:「這不是指病患被新病毒株再感染。」他是康乃狄克州紐黑文市耶魯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的流行病學助理教授。他說,這類基因定序資料只是提供一種「基因印記」,以顯示疾病復發是否源自新的感染。

這就是為什麼內華達大學的團隊相信,他們的病患並非只是持續且隱密的感染突然惡化而已。第勒特說:「我們的論點是他是從第二種來源染上疾病的,因為我們觀察到六種不同突變。」

將患者病史與基因定序合併利用是追蹤再感染時很實際的方法;以標準檢測方式衡量的病例遽增現象無法用來收集再感染的相關資訊。為了追蹤再感染,衛生實驗室會需要統一他們的作業方式,並長期儲存樣本。近期有一項在卡達的調查依據病例病史找到了243個潛在再感染病例,但只有四個病例有足夠的遺傳物質確認再感染。

這種需求促使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在10月底建立了新的「黃金標準」指引。(薩班的首度感染發生在這份指引建立之前。)

得知疑似復發病例的地方衛生官員如今被鼓勵將樣本寄給具備基因定序能力的檢測實驗室,也被鼓勵仔細記錄症狀以及首度感染與疑似再感染之間的間隔。

這個時間間隔特別重要,因為它能協助回答一個問題:我們對SARS-CoV-2的免疫力會持續多久?

第二輪的COVID-19比較和善?

社會要恢復正常,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我們的COVID-19免疫力的時長與強度。這除了決定人們如何從這種疾病康復,也會影響疫苗需要多久施打一次才能控制疫情大流行,甚至影響大眾是否要繼續保持社交距離。

但這需要時間來證明對任何疾病的免疫力是否能夠持久。為了取得COVID-19可能如何表現的初步線索,衛生專家試圖透過觀察其他人類冠狀病毒來估計再感染的風險。舉例來說,有一項關於四種季節性冠狀病毒的研究在9月發表於《自然.醫學》期刊(Nature Medicine),這項研究發現,再感染可能在短短6個月或9個月後就發生,但較有可能發生在首度感染後12個月的時候。但身體對SARS-CoV-2的反應並不像季節性病毒,因為人類與季節性病毒已經相互適應很長時間了。

葛魯保將免疫力減弱的現象大致歸因於病患缺乏針對特定病毒的抗體。這些蛋白質是為了對感染做出反應而在免疫系統中製造的。它們協助在病原入侵時壓制病原,而且很多人認為它們會抵抗未來的攻擊。

有證據顯示,95%的人在COVID-19發作後兩週開始製造抗體。葛魯保說, SARS-CoV-2抗體可能會隨著時間消失,你就可能再度變得容易感染,不過他認為這種事應該在幾年或幾十年內都不會發生。他說,更有可能的是某些人一開始就沒有發展出萬無一失的抗體反應。

後者的狀況似乎發生在一名33歲的香港男性身上,他在3月首次發病,然後在8月出現無症狀感染。儘管他二度感染時沒表現出典型的咳嗽、發燒或頭痛症狀,但他仍然成為潛在的傳播者。葛魯保懷疑目前大多數的再感染都是病患的免疫系統受到破壞所導致。

使再感染現象更加撲朔迷離的是,這種狀況是在新興研究顯示對COVID-19的免疫力可能其實很強的時候出現的。有些初期研究確實顯示,抗體濃度會在SARS-CoV-2感染後數月內降低,但其他研究認為,這些減弱的數據不代表失去保護力。

免疫交響曲

事實上,減少的抗體可能是正常且健康的免疫反應的徵兆。一項以預印本(意思是沒經過同儕審查)發表的英國研究在11月報告,感染後第一波抗體相當於持續六個月的保護力──即使抗體濃度隨著時間減退也一樣。該研究記錄,在1246名之前可檢測到抗體的醫護人員中,只有三名出現無症狀再感染。

文森.拉吉庫瑪爾(S. Vincent Rajkumar)說,這是因為抗體濃度並沒有完全顯露一個人對抗未來感染的能力。他是明尼蘇達州羅徹斯特梅約診所的癌症醫師與醫學教授,研究專長為免疫。

我們可以把人類免疫系統想像成交響樂團,而樂團裡多才多藝的演奏者就是B細胞和T細胞。SARS-CoV-2入侵時,身體的初始行動會很瘋狂。有些B細胞會迅速活躍,在一兩週內製造第一波抗體。同時,一群T細胞──稱為殺手T細胞──會獵捕任何被冠狀病毒感染的細胞,並使它自我毀滅。另一種T細胞──稱為輔助T細胞──會引導這兩種危機反應。如果任何環節不再和諧,就可能中斷整個製造過程,這其實會導致更多傷害而非更少傷害。

這一切發生的時候,免疫系統也正在學習。一部分B細胞及T細胞會儲存起來,成為所謂的記憶細胞。身體康復之後,記憶細胞會持續在幕後工作來預防再感染。

拉吉庫瑪爾說:「製造這些抗體的細胞依然會存在。新感染將很難造成跟首次感染一樣嚴重的傷害。身體已經知道如何反應了。」

這就是為什麼科學家在7月時很興奮,當時有一篇研究論文顯示,人們從2002到2003年SARS冠狀病毒康復後數年內,依然檢測得到記憶T細胞,而SARS是今年這場疫情的近親之一。

如今,最新證據顯示,從COVID-19感染產生的B細胞與T細胞也有可能會長期存在。有一份在11月16日發表的預印本檢視185名冠狀病毒患者,概述免疫系統中這些重要細胞的存活時長。它顯示記憶B細胞在六個月後依然非常豐富,而記憶T細胞已經減少,不過只減少一半。另一份11月發表的研究發現,100名在春季感染冠狀病毒且呈現輕微或少許症狀的醫護人員──而且他們一開始沒有製造很多抗體──在六個月後依然擁有蓬勃豐富的T細胞。

目前未知的是,如果身體再度暴露到冠狀病毒,這些B細胞與T細胞會如何作用。它們會產生發炎反應,然後導致有更嚴重症狀的病例嗎?還是它們會減弱反應,產生如同某些早期報告見到的輕微再感染?

拉吉庫瑪爾說,如果導致感冒的冠狀病毒所呈現的軌跡能消除一定程度的疑慮,那對於大多數人而言,再度罹患COVID-19不會像之前一樣那麼悲慘。這代表那個香港病例會是常態,而感染後發展成較嚴重病例的內華達州男性則可能不是典型。

目前還沒有足夠的長期研究能讓我們確定,即將獲得許可的尖端mRNA疫苗所活化的B細胞與T細胞是否會提供長期保護,不過近期一項為期兩個月的小鼠研究顯示,答案可能是「會」。

同時,即使COVID-19的康復病患預期二度感染會比較不痛苦,但他們仍不應該把口罩丟在一旁。他們依然可能會感染病毒並傳給其他人,然後那些人就可能生病。

拉吉庫瑪爾說:「你可能會再感染,而你的症狀可能非常輕微,使你根本就沒有察覺。」他補充說,民眾應該持續戴口罩,直到全世界達到群體免疫為止。「為了其他人好,即使你曾經感染COVID-19,戴口罩仍是明智的做法。」

 

延伸閱讀:如何從冠狀病毒的突變追蹤傳播路徑,同時駁斥陰謀論? / 輝瑞的疫苗結果很有希望,但缺乏資料讓專家非常擔心

 

DEC. 2024

2024年度精選影像

跟著國家地理攝影師回顧全年精采故事

2024年度精選影像

熱門精選

Subscribe
立即訂閱
keyboard_arrow_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