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環境資訊中心綜合外電;姜唯 編譯;許祖菱 審校 從聖母峰到南極,塑膠汙染全面入侵地球。減塑不能等,聯合國展開首次的塑膠汙染公約談判。12月2日第一輪談判落幕,會中意見分歧。積極派盼達成有力的國際規範,在2040年前終結塑膠汙染;反對陣營則指稱,塑膠廢棄管理與國家政策相關,不宜用全球性規範,也不應管制塑膠生產。 聯合國預計在兩年內召開五輪談判,目標是再2024年推出第一個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全球塑膠條約。首輪談判於11月28日至12月2日在烏拉圭東岬(Punta del Este)登場,共有來自150多個國家/地區的代表、業者、環團、科學家、拾荒者組織等與會。
環境資訊中心綜合外電;姜唯 編譯;許祖菱、林大利 審校 每年有1億條鯊魚、鰩魚和魟魚在商業捕撈鮪魚時被意外捕獲,這類「混獲」(bycatch)導致許多物種面臨滅絕。新研究證實,一種稱為「鯊魚守衛」(SharkGuard)的裝置能有效減少91%的鯊魚混獲、以及71%的魟魚混獲。 這是怎麼做到的呢?鯊魚守衛其實是個小圓柱體,靠小型電池供電,每兩秒會發出輕微短脈衝。使用方式是將它連接在釣繩末端,它會在魚鉤附近產生磁場。當鯊魚接近時,可短暫刺激鯊魚鼻子和嘴巴周圍的電感受器(稱為「勞倫氏壺腹」(Ampullae of Lorenzini),鯊魚就會快速游走,不會上鉤。
並非所有環保聲明都同樣真實,本文告訴你消費者該如何發現誤導的標示。 採取環保行動對公司有好處。根據市場研究,相較於市場上其他類似產品,消費者往往願意為環保產品花更多錢。 然而,並非所有環保聲明都同樣真實。「漂綠」是一種錯誤資訊,經常用於吸引積極追求環保的消費者。即使公司承諾永續發展、採用生物可降解材料或具備環保意識,有時卻無法達成他們對消費者做出的承諾。 研究漂綠的聖十字學院社會學家艾利斯.瓊斯(Ellis Jones)說:「這基本上就是一種欺騙。」 隨著數以百萬計的美國人準備在「黑色星期五」和「網購星期一」促銷活動中花費數十億美元,對於消費者想要將錢花在自己信任的企業...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