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搜尋 電子雜誌搜尋

AD

ad970250

不錯過任何知識訊息,立即加入國家地理官方Twitter

防疫期間遠端工作,請利用客服信箱聯繫。

Jun. 01 2020

歐美觀點:如何和孩子討論仇外情緒?

  • 父母可以鼓勵孩子結交不同族裔的朋友,並讓他們知道很快就可以再和朋友一起玩。PHOTOGRAPH BY FSTOP123 / GETTY IMAGES

    父母可以鼓勵孩子結交不同族裔的朋友,並讓他們知道很快就可以再和朋友一起玩。PHOTOGRAPH BY FSTOP123 / GETTY IMAGES

1

自從COVID-19疫情爆發以來,針對亞裔人士的仇恨事件就層出不窮。父母該如何協助孩子理解?

仇恨事件令人不安,有些案例甚至讓人感到害怕。

在美國加州,有個孩子在路上抓住一名新加坡裔女性的手臂,對她說:「滾回你的國家,我爸爸就是被你害死的。」在紐澤西州,一群年輕人尾隨一對用嬰兒車推著一歲孫女的韓國夫婦,聲稱這三人都感染了新型冠狀病毒。在英國,有個八歲女童對她最要好的華人朋友說,她的媽媽不讓她跟華人小孩一起玩了,因為他們都是「病毒帶原者」。

自從2019年年底中國武漢爆發COVID-19疫情以來,這類事件就不斷增加。舊金山州立大學亞美研究中心(Asian-American Studies)與亞太政策與計畫委員會(Asian Pacific Planning and Policy Council)、華人權益促進會(Chinese for Affirmative Action)合作,設立「停止仇恨亞太裔」(Stop AAPI Hate)通報網站,用於收集反亞裔仇恨事件的資料。亞美研究中心指出,從2月9日到3月7日,全球新聞媒體報導的亞裔人士仇恨事件數量增加了50%。自3月19日以來,該中心已接獲將近2,000起事件回報。根據公共誠信中心(Center for Public Integrity)的資料,有30%的美國人和60%的亞裔美國人曾經目睹亞裔人士因COVID-19受到指責。

AD

ads-parallax

身為華裔美國人和人母,我認為在這個議題上最重要的,就是與孩子談談為什麼將新型冠狀病毒歸咎於亞洲人是錯誤的行為。舊金山州立大學亞美研究中心主任張華耀(Russell Jeung)指出,兒童本就容易接觸到這樣的偏見。「停止仇恨亞太裔」網站在一個月內收集到的仇恨事件當中,有11%的受害者、加害者或旁觀者是兒童或青少年;而有成人在場的情況下,僅11%的案件有成人介入。

「孩子可能不是刻意要成為種族歧視者,但種族歧視的觀點會影響他們思考及看待世界的方式。」張華耀表示:「孩子必須改正這樣的行為,並且學會將病毒與特定族群劃分開來。」

對此,專家提供了一些建議做法。

不要怪罪他人

明尼蘇達大學的移民史研究中心主任李漪蓮(Erika Lee)將「仇外情緒」(xenophobia)定義為「對於外來者和被視為外來之人的非理性恐懼及仇恨」。這樣的恐懼在緊張氛圍升高的時候,很容易遭到利用。

李漪蓮著有《美國人的美國:美國仇外史》(America for Americans: A History of Xenophobia in the United States)一書,她表示:「無論是否遇到傳染病大流行、是處於和平還是戰亂時期、經濟情勢是好是壞、有沒有移民潮,人們都常將移民視為『外來者』,並且當成代罪羔羊。」

甚至有許多疾病是用地理區域或種族命名,因此世界衛生組織(WHO)在2015年提出新的疾病命名準則,表明應停止這樣的做法。1918年的H1N1病毒曾造成全球約5000萬人死亡,當時被稱為「西班牙流感」;2009年爆發的流感則被稱為「墨西哥豬流感」。當然,也有許多人將這次的COVID-19稱為「中國病毒」或「武漢肺炎」。

「每當有流行病爆發,人們都需要找個代罪羔羊。」哈佛大學講師、同時也是麻省總醫院跨文化學生情緒健康中心(Center for Cross-Cultural Student Emotional Wellness)教職員的約瑟芬.金(Josephine Kim)表示:「我們藉由這種方式將自己和疾病區隔開來,讓自己覺得『我們才不是那樣』。」

檢視自己的行為

儘管大多數父母都試著反對種族歧視、做孩子的榜樣,但有時還是會發生意料之外的情況,而且出現這類行為的還可能是自己的小孩。父母首先該注意什麼呢?答案是:自己的行為。

最近,我在哈佛念書時的同學傳了一部影片給我,內容是說聯邦調查局(FBI)已逮捕一名教授,他被控受雇於武漢某間研究室。我看著影片字幕,一不小心就在孩子面前脫口唸出「新型冠狀病毒是中國策劃的生化攻擊」。但事實上,那部影片是將真實的新聞與錯誤的字幕巧妙地剪輯在一起。我向孩子說明這是不實影片,也提醒我同學這件事情。她跟我道歉,說她在一時焦慮之下沒有查證影片來源,也說會收回這項錯誤資訊。

然而,誰知道有多少父母在沒意識到影片內容不正確的情況之下做了相同的事情,並且在無意之中將錯誤資訊傳遞給孩子。「要記得孩子正看著我們,」金表示:「想想你在目睹別人遭受歧視時做了什麼、或是沒做什麼。家裡沒有外人的時候,你曾經隨口說出哪些針對他人的評論?」

無論父母多麼謹慎小心,孩子都可能從各種媒體上學到種族歧視的行為,甚至可能是細微而不易察覺的歧視。父母應該先檢查孩子觀看的內容(無論是電視節目或社群媒體),並與孩子討論他們看到了什麼。

「可以針對孩子看到或讀到的內容,用適齡的方式進行開放式討論。」在維吉尼亞州費爾法克斯執業的小兒科醫師哈妮塔.吳唐(Hanita Oh-Tan)說:「問問孩子,這給你什麼感覺?你覺得當事人會有什麼感受?如果同樣的事情發生在你或你認識的人身上,你會怎麼做?你有什麼問題想問我?」

雷妮.田島-佩尼亞(Renee Tajima-Peña)是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亞美研究中心教授,也是美國公共廣播電視公司(PBS)紀錄片《華裔美國人》(Asian Americans)的製作人,她建議父母可以為孩子選擇一些以亞洲人為主角,而且「角色鮮活立體,能獲得觀眾認同」的玩具、電玩、電視節目和電影。父母也可以向孩子指出不明顯的種族歧視,例如膚色較深的反派角色,還有英文講得很差的亞裔角色。基本上,就是要讓孩子明白亞裔人士與他們並沒有什麼不同。

讓孩子了解什麼是偏見

如果孩子因為COVID-19疫情得到某些刻板印象和錯誤認知,父母可能會遇到一些不太舒服的問題,常見的問題有「是不是所有華人都有新冠病毒?」或是「為什麼某某某不喜歡華人?」這時候,誠實地回答他們的問題很重要。

首先,父母可以告訴孩子真實的資訊。紐澤西州有位小學四年級的男孩對同學說,因為他是華人,所以他一定有新冠病毒;老師得知此事之後,帶著學生一起討論什麼是病毒、疫苗如何發揮作用、歧視是什麼,也讓他們知道並沒有證據顯示種族跟傳染疾病有關。父母也可以像這樣與孩子誠實對話,以新聞報導為題材,討論刻板印象與歧視。「如果小孩不知道刻板印象和歧視的存在,當他們自己或朋友遇到任何程度的仇恨行為時,他們就不會知道該怎麼處理。」歐唐說。

告訴孩子事實,也是在幫他們區分真相與謊言。雖然這在疫情期間可能並不容易,但可以要孩子想想某件事情是不是被歸咎給某個族群。「如果有這樣的情況就是危險訊號,該找大人談談。」金表示:「如果有人被視為低別人一等,那就是不公平。兒童很早就有公平的概念,我們可以運用孩子對於公平的敏銳度,培養他們的同理心。」

如果孩子對他們目睹的種族歧視行為感到不解,可以開導孩子,告訴他們對方可能有什麼感受。「也許對方的父母因為這次的疫情感到很生氣、憂慮,」兒童治療師伊奈佐津紀(Satsuki Ina,音譯)說;她專長治療集體創傷,尤其是種族歧視。「可以告訴孩子,COVID-19讓許多人很不好受,他們想找個責怪的對象。然後幫助孩子為這種情形準備適當的回應:你可以說什麼話或做什麼事情,好讓自己感覺堅強一點?」

幫助孩子把每個人當做個體看待,而不是將整個族群視為一體。她舉例說明,假設孩子針對亞裔同學湯米說出了種族歧視的言論,「你可以問孩子:『你為什麼對湯米這麼不高興?湯米做了什麼讓你難過嗎?」伊奈說;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在日裔美國人集中營裡出生的。「當你釐清自己是針對對方個人,就不會再以偏概全,而以偏概全就是種族歧視最常有的情況。」

這個做法也可以讓孩子了解種族歧視言論會讓一個人多麼受傷。加州一位七歲女童面對傷人的言論,選擇以寫信來回應:「有人說,他不喜歡中國和華人。這讓我很難過,因為我是華人……當你說你不喜歡華人的時候,就等於在說你不喜歡我。病毒並不是我帶來的。」和孩子討論感受,可以讓他們明白有些言論是錯誤的;無論是直接讓孩子看看這類想法、請他們想想受到歧視攻擊的人有什麼感受並描述出來,或是讓他們寫下自己如果是當事人會有什麼感覺,效果都不錯。

疫情應該會隨著時間逐漸趨緩,或許相關的仇恨亞裔事件也會跟著稍微平息,但仇外情緒無所不在,因此父母一定要教導孩子如何對抗這樣的心態。「這個問題應該儘早處理,」田島-佩尼亞表示,「仇恨會成倍增長,之後想要消除會非常困難。」

 

延伸閱讀:如何面對居家隔離生活?來聽聽太空人的專業建議! / 如何和孩子談論新型冠狀病毒?

 

APR. 2024

真菌潛力無限的奇妙世界

這個鮮為人知的龐大生命網路,如何影響地球萬物與人類未來

真菌潛力無限的奇妙世界

AD

熱門精選

AD

AD

Subscribe
立即訂閱
keyboard_arrow_up

AD

ad970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