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有「陽光之州」別稱的佛羅里達州,海牛的身分有點像移居者:受到溫暖氣候和人類發展的吸引,近來有愈來愈多海牛遷居佛羅里達州。然而,這些吸引牠們前來的改變,卻同樣可能導致牠們的滅亡。 研究期刊《PLOS ONE》刊出的一項最新研究顯示,佛羅里達海牛如今的數量,可能超越北美洲人類史上的任何時期。有一些人類造成的變化如今對牠們構成威脅,實際上卻可能是過去兩世紀以來讓牠們數量增加的原因。 佛羅里達海牛(Trichechus manatus latirostis)是西印度海牛的亞種,主要出現在佛羅里達州。佛羅里達州目前的海牛數量,估計在8350頭至1萬730頭之間。 根據這項最新研究,在...
塑膠汙染無處不在,影響生態與人類健康,是全球不得不正視的問題。「全球塑膠公約」第五輪談判11月25日於韓國釜山舉行,各國目標是討論出對抗塑膠汙染的新公約。一篇發表於《科學》(Science)期刊的研究認為,「全球塑膠公約」討論中的四項措施,有機會讓塑膠垃圾減少91%,相關溫室氣體排放量減少1/3。研究作者表示,這是千載難逢的機會,「我們確實有可能透過該條約終結塑膠汙染」。 此四項措施為:全球塑膠生產總量上限、徵收塑膠包裝稅、投資廢棄物處理設施、規範再生塑膠使用比例。
死後被沖上海岸的深潛型齒鯨,胃裡塞滿了塑膠袋和獵物。牠們內建的聲納似乎無法分辨兩者的差異。 為了在黑暗中尋找食物,深潛型的鯨魚會仰賴牠們天生的聲納系統,當聲音碰到可能的獵物時就會反彈、揭露所在位置。但對這些鯨魚來說,漂浮在海裡的塑膠垃圾「聽起來」可能就像美味的烏賊。 有一項新研究顯示,像購物袋之類的塑膠碎片,反彈出去的回聲和烏賊的非常像──可能是因為形狀、大小、風化的程度和化學成分等因素的綜合結果,作者寫道。 雖然估計數據不一,但每年很可能都有數百萬公噸塑膠進入全球海洋,累積了高達數十兆的塑膠碎片。 隨著塑膠入侵海洋環境,塑膠也在數以百計的報告案例中出現在海洋哺乳動物的...
無論是文化、信仰、經濟等方面,生活在臺灣的我們與海緊緊相依。各個世代的海洋故事傳承至今,但伴隨而來的迫切問題,如過度開發、氣候變遷與環境挑戰加劇等。走向永續海洋,需要你我努力,採取行動,才能將海洋與我們的故事,繼續寫下去。
南海上的東沙島綠意盎然,被海草床所圍繞;位於南海另一端的太平島卻是截然不同的景象,白得光禿的地表幾乎看不到一點綠意,太平島向來擁有高密度的海龜族群,難道消失的海草床都被大量海龜啃食了嗎? 澄洋環境顧問推出的「潮集有話聊」系列講座第一場「當海龜遇上小島」,邀請參加完國際海龜年會的海龜姊姊馮加伶,以及日本國立環境研究所生物多樣性部門副研究員許嘉軒,分享他們近期發現重要的海龜研究成果。
攝影師亞斯博.杜斯特在羅馬尼亞工作時,意識到自己與熊的距離過於接近,於是捕捉下這張照片,真實呈現了該地區保育人士日常面臨的緊張局勢。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