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搜尋 電子雜誌搜尋

AD

ad970250

不錯過任何知識訊息,立即加入國家地理官方Twitter

防疫期間遠端工作,請利用客服信箱聯繫。

Nov. 18 2019

【老杜聊海蛇】那年我試吃了我的海蛇樣本

  • 岸上的闊帶青斑海蛇 (Laticauda semifasciata)。攝影:杜銘章

    岸上的闊帶青斑海蛇 (Laticauda semifasciata)。攝影:杜銘章

  • 闊帶青斑海蛇。攝影:杜銘章

    闊帶青斑海蛇。攝影:杜銘章

  • 由久高島居民捕獲的海蛇。攝影:杜銘章

    由久高島居民捕獲的海蛇。攝影:杜銘章

  • 久高島上販賣的海蛇乾。攝影:杜銘章

    久高島上販賣的海蛇乾。攝影:杜銘章

  • 久高島上販售的海蛇粉。攝影:杜銘章

    久高島上販售的海蛇粉。攝影:杜銘章

  • 久高島海蛇定食。攝影:杜銘章

    久高島海蛇定食。攝影:杜銘章

  • 久高島海蛇定食。當時我只能勉強地將海蛇味噌湯喝完,至於那一整塊的蛇肉和內臟,我連咬一口的勇氣都沒有。攝影:杜銘章

    久高島海蛇定食。當時我只能勉強地將海蛇味噌湯喝完,至於那一整塊的蛇肉和內臟,我連咬一口的勇氣都沒有。攝影:杜銘章

1

"我只能勉強地將海蛇味噌湯喝完,至於那一整塊的蛇肉和內臟,我連咬一口的勇氣都沒有……"

一般人聽到海蛇最常見的回應有兩種:「那是什麼?和蛇有關嗎?」與「那不是很毒很危險嗎?」

有第一種回應的人顯然沒聽過,或看過海蛇的相關報導。這種回應或許有點「天真」,但其實很合理。因為多數冠上「海」字的生物都和那種生物沒有相近的血緣關係。像海馬、海牛、海兔、海瓜子、海葡萄等生物都和馬、牛、兔、瓜子、葡萄沒有關係,但海蛇卻是如假包換的蛇!

只是當你第一眼看到海蛇,不免有怪怪的感覺湧上心頭。仔細觀察後會發現牠們的尾巴是扁的,跟一般蛇類尖細的尾巴不太一樣。沒錯!這種左右側扁的槳狀尾巴正是蛇類重返海洋後,適應海洋生活的重要改變之一,也是辨認海蛇的關鍵特徵。

AD

ads-parallax

1986年我在蘭嶼研究海蛇時,遇見一位在島上收購海蛇的商人。我擔心剛才標放的海蛇會被他賣出,便和他商量,希望能以相同的收購價買回我已經在尾巴做標記的海蛇。也幸好他同意,我才有機會買回一些我標記的樣本。

聊天時,我問他這些海蛇要送去哪裡? 他說多數的海蛇會賣到日本,少部份則在臺灣的夜市販賣(稍後補充)。其實日本利用海蛇的年代相當久遠,琉球王朝也會將海蛇製品當成進貢清廷的貢品。日本在1970年代更是大量在世界各地收購海蛇,除了取蛇皮加工外,也篤信牠們的肉有壯陽的功效。當時菲律賓每年出口至日本的海蛇數量約在20萬條左右,有時甚至可高達45萬條;光在1971至1974間就出口了101萬條海蛇。現在日本大量消耗海蛇的熱潮已過,但位於琉球的一些餐廳仍有販售海蛇定食或相關加工食品。

臺灣的夜市有賣海蛇?那時我怎麼從來都沒看過?這位商人當下解釋說,夜市店家會把海蛇充當雨傘節賣(那是個動保法立法前的年代)。我好奇地追問:「海蛇的尾巴和雨傘節差那麼多,顧客不會懷疑嗎?」他說:「這哪有問題?跑江湖的都很會畫虎爛(胡扯),如果顧客發現了,他們就說這是雜交出來的變異種,吃起來比正常的雨傘節更滋補,聽到更滋補顧客就接受了!」

海蛇肉嚐起來如何?我其實曾吃過兩次。第一次是1986年;那時候我解剖了許多的闊帶青斑海蛇(Laticauda semifasciata)。除了測量檢視牠們的生殖和消化系統,也想研究如何判別牠們的年齡。到了最後階段,我將海蛇去皮後煮爛,以便清除身上的肉好留下脊椎骨,再將脊椎骨的背脊磨到很薄,才能在顯微鏡下觀察上面的條紋。有一天我的指導教授竟然問我海蛇肉好吃嗎?我回答不知道。他很訝異地看著我,似乎在質疑我為何沒有一丁點的好奇心?於是我決定在一次的蒸煮過程中加入薑、葱和鹽巴當配料,並用牙齒取代鑷子……可惜並沒有口齒留香,而是滿口揮之不去的淡淡腥味。

第二次嚐試海蛇肉是事隔25年之後,這次在盛產海蛇的久高島,它是位於琉球東南方的一座小島,這個神祕的小島長年以來都有捕抓與煙燻海蛇的習俗和產業;他們一般不讓外來的人觀看或接近海蛇洞。在我指導的博士後研究員木寺法子博士的介紹和引薦之下,他們特例讓我們接近和參觀其作業方式。為了回饋其禮遇之恩,點選一份海蛇定食算是一個小小的回禮。可惜這次的腥味更加濃烈,我只能勉強地將海蛇味噌湯喝完……至於那一整塊的蛇肉和內臟,我連咬一口的勇氣都沒有,幸好木寺法子比我還英勇,她很樂意地解決了我的難題!

生態保育研究人員吃了自己的實驗動物,道德上是否有重大的瑕疵?年輕時我比較會朝那個方向想,現在則比較釋然,一方面是考慮的面向增加許多,也就是要看在什麼狀況下做了這樣的事,事情的對錯已經不是那麼單純了。另一方面是保育思維的提升,以前的保育傾向於將物種保護得不許有一點傷害,現在的保育是強調永續經營利用,只要不傷及族群的繁衍存續,適當的利用是沒問題的。舊的思維製造了許多保育和非保育人士的對立,反而讓保育停滯不前,新的思維在兩者間找到對動物保育最有利的平衡點,降低了衝突對立,讓雙方有空間攜手共創雙贏。

第二種回應;海蛇不是很毒很危險嗎?這些人對於海蛇已經有一些耳聞或看過一些報導,可惜這樣的認知並不完全正確,關於這個問題,我就留待下一回再來詳談!

 

下篇:【老杜聊海蛇】海蛇很毒很危險嗎?

 

老杜本名杜銘章,他是臺灣研究海蛇的先驅,1986年在中山大學海洋生物研究所攻讀碩士時選擇海蛇作為他的論文。深知海蛇研究的困難與高風險,1994年自美國取得博士回國後只從事陸棲蛇類的研究,直到2008年因緣際會又重回海蛇的研究,持續研究六年直到2014年從師大生命科學系退休。目前定居臺東經營有機生態農場並繼續推廣蛇類保育,在臺灣的海蛇或蛇類的生態研究上,他都算是老字號的人物,雖然實際年齡與心理年齡他離老還有一段距離。

APR. 2024

真菌潛力無限的奇妙世界

這個鮮為人知的龐大生命網路,如何影響地球萬物與人類未來

真菌潛力無限的奇妙世界

AD

熱門精選

AD

AD

Subscribe
立即訂閱
keyboard_arrow_up

AD

ad970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