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天的時候,迷你的墾丁高口蝸會在裸露的石灰岩山壁上休眠,晚上或是雨天就會爬出來活動,一般認為牠們以石灰岩山壁上的地衣和苔蘚維生。圖片來源:墾丁國家公園
你知道台灣第一座國家公園在哪嗎?現在有個新發現的蝸牛以它為名了。這個只有0.2公分的迷你蝸牛,是國立高雄大學生命科學系黃重期博士研究團隊,在南台灣的墾丁國家公園社頂一帶進行陸生貝類生態調查時所發現,經過比對文獻、標本後,確認是蝸牛新種,命名為「墾丁高口蝸」(Hypselostoma kentingensis),2014年已在學術期刊發表。
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成立於1984年,是台灣第一座國家公園,三面臨海。由於百萬年來地殼運動不斷,陸地與海洋彼此交蝕影響,造就了高位珊瑚礁、海蝕地形、崩崖地形等奇特地理景觀;特殊的海陸位置加上熱帶氣候,孕育出豐富多變的生態樣貌。這裡過去曾經採集記錄到超過30種以上的陸生貝類,現在又新增一種,且是台灣特有種。
這是「高口蝸屬」第一次在台灣發現的紀錄。因為這類蝸牛殼口會往上揚,所以叫「高口蝸」。這類蝸牛體型迷你,而且還很會偽裝,總是在殼上面裹上一些泥沙,加上軟體有部份是深色的,就更不容易發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