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氏喙鯨」(也被稱作熱帶瓶鼻鯨)因生活在大洋深處,少有海上目擊紀錄,被視為世上最神秘的鯨種之一。7月2日早上7時左右,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就在花蓮外海發現一群罕見的朗氏喙鯨,數量超過30隻,其中包括多對共游的母子鯨。這是台灣首次在海上清楚觀察並記錄朗氏喙鯨群體,不只拍到影像,還錄下聲音,為台灣鯨豚紀錄寫下重要的一頁。
這次珍貴的觀察持續近三個小時。當牠們游離到離岸超過 30 公里處,調查人員才依依不捨地結束觀察。攝影:徐榛詳。圖片來源:黑潮
近距離觀察3小時 錄到珍貴朗氏喙鯨水下聲音
朗氏喙鯨(Indopacetus pacificus)為深潛性鯨豚,是台灣週邊海域體型最大的喙鯨,體長可超過6公尺,具明顯突出吻部與隆起額頭,臉部常有白色斑塊,辨識特徵明確,但因其生活在大洋深處,鮮少靠近人類活動範圍,就算放眼全球仍極為罕見。台灣過去也只有少數擱淺紀錄,從未有明確的海上群體觀察紀錄。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下簡稱黑潮)2日執行「海洋綠洲 Ocean Oasis:東海岸鯨類保育計畫」第二階段的深海物種調查時,於花蓮外海目擊到一群朗氏喙鯨,也是台灣首次在海上記錄到朗氏喙鯨群體行為。
此次觀察地點位於花蓮港東南方約16公里處,海域水深超過3000公尺,屬於典型的大洋型深海環境。發現朗氏喙鯨群體後,船隻立即在不干擾的前提下靠近觀察,群體並未立即潛離,讓調查人員得以近距離確認物種並展開長時間記錄。
朗氏喙鯨明顯突出吻部與隆起額頭,臉部常有白色斑塊,辨識特徵明確。攝影:徐榛詳。圖片來源:黑潮
這一群朗氏喙鯨數量超過30隻,其中包含多對幼鯨與成年母鯨共游,還有幾隻體型壯碩的成年雄鯨,甚至可以從照片中看見其嘴端微露的牙齒。鯨群表現出豐富的社交行為,如半身擊浪、身體磨蹭、追逐互動,還有觀察到兩隻鯨魚腹部貼著腹部疑似交配的動作。更難得的是,船上的黑潮鯨豚保育研究員,成功以水下麥克風錄到朗氏喙鯨的聲音,不僅是台灣首筆朗氏喙鯨水下聲音紀錄,對未來研究此物種的聲音通訊、生態行為與族群辨識也至關重要。
這次觀察持續近三個小時,朗氏喙鯨順著海流快速游動,僅有一次短暫約十分鐘的集體潛水,隨後再度浮出水面繼續向外海前進。當牠們游離到離岸超過 30 公里處,調查人員才結束觀察。
鯨群表現出豐富的社交行為。攝影:陳高榜。圖片來源:黑潮
群體有公母鯨與幼鯨 推測因環境變化改變活動範圍
對於此次調查的成果,黑潮執行長林東良指出,這次觀察到的朗氏喙鯨群體有成年雄鯨、母鯨與幼鯨,還有明顯的社交行為,「可能不只是偶然經過。」推測是像抹香鯨一樣,或受海洋環境變化改變活動範圍的,日後會持續調查留意該水域,調查人員錄到的朗氏喙鯨水下聲音,未來也可用作建立聲景監測與物種辨識。
朗氏喙鯨是世界最神秘的鯨種之一,1926年首次以頭骨的描述命名後,直到1990年代才透過實地觀察與基因分析,正式釐清其分類與外型。朗氏喙鯨各個都是潛水高手,而花東海域海底地形陡降、洋流強勁,是魷魚等頭足類的重要棲地,也是多種深潛性鯨豚的覓食熱點。
黑潮強調,此次觀察成果不僅填補台灣海域鯨種紀錄的空白,也證實花東外海為深海鯨豚的重要棲地,呼籲各界正視深海生態系的保育與研究價值。長期合作支持調查船隻的多羅滿賞鯨則表示,將持續配合海洋保育與學術單位的研究行動,協助蒐集東部海域的長期觀測資料,特別針對深海鯨種的行為、分布與出沒時機,建立更完整的知識系統。
黑潮董事、水下鯨豚攝影師金磊正在裝設攝影器材,以留下這群稀客的珍貴影像。攝影:潘培原。圖片來源:黑潮。
本文轉載自「環境資訊中心」網站,內容由許多專家學者及民間環團,提供國內外環境教育與環保資訊;主題涵蓋全球變遷、溫室氣體控制、環保生活、環境汙染防治、生態保育、能源節約與能源效率、綠建築等各面向。期許能替沒有選票的山林、濕地、海洋、土地發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