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搜尋 電子雜誌搜尋

AD

ad970250

不錯過任何知識訊息,立即加入國家地理官方Twitter

防疫期間遠端工作,請利用客服信箱聯繫。

Oct. 04 2021

有許多鳥兒在COVID-19封城期間飛進了城市,這究竟是好還是壞?

  • 一隻紅尾鵟正飛離牠築在紐約高樓頂上的巢。在COVID-19封城期間,更容易在都市地區看到包括紅尾鵟在內的鳥類。PHOTOGRAPH BY LINCOLN KARIM, NAT GEO IMAGE COLLECTION

    一隻紅尾鵟正飛離牠築在紐約高樓頂上的巢。在COVID-19封城期間,更容易在都市地區看到包括紅尾鵟在內的鳥類。PHOTOGRAPH BY LINCOLN KARIM, NAT GEO IMAGE COLLECTION

  • 一隻紅尾鵟在紐約市的街道上方翱翔。許多物種對「人類停滯期」做出了迅速的反應,在短短幾週內就改變了自己的行為。 PHOTOGRAPH BY LINCOLN KARIM, NAT GEO IMAGE COLLECTION

    一隻紅尾鵟在紐約市的街道上方翱翔。許多物種對「人類停滯期」做出了迅速的反應,在短短幾週內就改變了自己的行為。 PHOTOGRAPH BY LINCOLN KARIM, NAT GEO IMAGE COLLECTION

1

有些物種對人類活動的減少能迅速應變,但重返城市地區對牠們來說到底是好是壞,目前還不清楚。

一隻紅尾鵟正飛離牠築在紐約高樓頂上的巢。在COVID-19封城期間,更容易在都市地區看到包括紅尾鵟在內的鳥類。PHOTOGRAPH BY LINCOLN KARIM, NAT GEO IMAGE COLLECTION

一隻紅尾鵟正飛離牠築在紐約高樓頂上的巢。在COVID-19封城期間,更容易在都市地區看到包括紅尾鵟在內的鳥類。PHOTOGRAPH BY LINCOLN KARIM, NAT GEO IMAGE COLLECTION

2020年封城期間瘋傳的「海豚重返威尼斯運河」貼文雖然是一則假新聞,但「自然正在修復」的迷因倒也未必都是錯的。根據上週發表在《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期刊的研究,COVID-19爆發之後的2020年春季,人類活動減少,造成美加兩國全境鳥類的遷移模式與棲地利用出現變化。

根據這項研究,普遍看來,似乎有許多鳥兒因這些封鎖措施而受惠,在城市與周邊地區停留得更久。其中似乎最「享受」人類活動暫停、或至少變得更靠近人類文明的幾種鳥類,是鶯、原生種麻雀、魚鷹及白頭海鵰,還有幾種鴨和雁。

AD

ads-parallax

科學家把人類活動突然減少的首波封城期間稱為「人類停滯期」(anthropause)。這個停滯期給了學者一個前所未有的機會,去看動物在人類干擾較少的狀況下會如何表現。

「大流行創造了一個獨特(但願啦)的機會,讓我們得以撇開人為地貌改變的影響,獨立了解交通的影響,而且這樣的規模是其他任何情境下都不可能看到的。」這篇研究的作者、曼尼托巴大學的保育生物學教授妮可拉.寇柏(Nicola Koper)說。

結果顯示,許多物種對人類交通改變的反應都很迅速,即使只是一丁點的改變──這對保育來說有很重要的意義。

公民科學

為了蒐集足夠數據以做出有意義的結論,康乃爾鳥類實驗室和加拿大各大學的學者團隊需要有人在整個大陸各處實地考察。學者從熱門的應用程式eBird取得資料,這是康乃爾鳥類學實驗室主導的公民科學行動,讓賞鳥人能用一個方便教育工作者、科學家和其他賞鳥人讀取與分析的格式登錄觀察資料。

這個eBird程式會指引使用者填寫一個表單,紀錄下他們在自己地區所見聞的鳥類,並指導他們用手機的GPS取得時間和定位資料。(正如某些推特使用者的觀察,這個eBird app就是鳥類學家版本的寶可夢圖鑑。)隨著對無止盡「視訊生活」的新鮮感逐漸消失,大眾也從螢幕轉向窗戶,春季封城時出現了大量的新手賞鳥人──eBird的調查募集在2020年1月到9月間飆升了29%。

由於學者必須確定這些公民科學家有足夠的鳥類知識(他們能否區分普通擬八哥和吸汁啄木鳥?),因此他們的研究只納入了那些在前三年曾在eBird上登錄春季鳥類觀察的人所填寫表單。

學者評估了美加地區具備三項因素的每個郡和普查區的數據;三項因素分別是:一座國際機場、一座至少有5萬居民的自治市,還有從2020年3月至5月間至少要有200筆eBird表單。即使有這麼嚴格的要求,從2017到2020年間,還是有將近8萬9000筆eBird表單和430萬筆個別鳥類觀察記錄符合這項研究的要求。

然後,他們再把這些鳥類的行蹤拿來和我們自己的行動交叉比對,用的是Google的COVID-19社區移動計畫(COVID-19 Community Mobility)所提供的綜合移動數據,該計畫會追蹤每個郡的人類活動真正降低了多少。

城市鳥兒和鄉下鳥兒

跟前幾年相比,這項研究所追蹤的82種鳥類中,有66種在2020年的春季期間改變了行為。

大流行的最大「贏家」──或者用另一種表達方式來說,就是典型人類活動在目前狀態下的最大輸家──是鶯和原生種麻雀。這些鳥類開始大量利用遭到人為改變的棲地,在航班取消、車輛留在家裡的時候,牠們也更靠近機場與主要道路。

這真的很耐人尋味,因為「在日漸凋零的鳥類族群中,這兩個類群加起來占了很大的百分比。」寇柏解釋說,那是1970年代以來,北美洲減少的30億隻鳥類中的將近50%。

在如何把棲地變成適合鳥類居住方面,我們學到的一切都「對保育管理都是很有啟發性的。」研究候鳥遷徙停歇生態、並未參與這項研究的普林斯頓大學研究生芙烈達.芬怡.郭(Freda Fengyi Guo,音譯)說。

一隻紅尾鵟在紐約市的街道上方翱翔。許多物種對「人類停滯期」做出了迅速的反應,在短短幾週內就改變了自己的行為。 PHOTOGRAPH BY LINCOLN KARIM, NAT GEO IMAGE COLLECTION

一隻紅尾鵟在紐約市的街道上方翱翔。許多物種對「人類停滯期」做出了迅速的反應,在短短幾週內就改變了自己的行為。 PHOTOGRAPH BY LINCOLN KARIM, NAT GEO IMAGE COLLECTION

而在光譜的另一端,像野鴿和家麻雀等城市鳥類,則似乎對大流行造成的人類活動減少毫不在意。「牠們似乎無所謂,」寇柏說:「顯然牠們在我們的城市裡好得很。」

有兩種代表性的猛禽,魚鷹和白頭海鵰,則似乎刻意尋覓較無人類喧囂的地方。「牠們確實從過去數量本來就比較多的郡,飛到封鎖比較嚴格的郡。」寇柏說:「在某種程度上,牠們會經由這些路線飛越整個美國,這些可能比較安全的郡……距牠們原本出沒的地方有幾百、甚至幾千公里遠。」

至於另一種常見的猛禽紅尾鵟,這項研究則發現這種鳥在封鎖期間常會冒險深入都市地區,但在主要道路附近則沒有那麼常看到。其中一種變化最大的就是紅喉北蜂鳥的觀察紀錄,在機場附近地區觀察到這種鳥的可能性多了三倍。寇柏的推論是,這種蜂鳥可能是利用頭上沒有飛機騷擾的機會到附近居民的庭院裡吸花蜜。

另外也有好幾種鴨和雁似乎因為封城而大幅獲益,尤其是封城的時間點跟牠們遷徙的高峰期一致的時候。「我們未必會預料到這一點,」寇柏說:「我認為我們總是在人類地景周邊看到雁鴨,所以我們會以為牠們很強悍、也很適應人類。」

鳥類的OK繃和永續解決方案

寇柏說,就保育與管理角度來看,這項研究的結果是很令人振奮的。「鳥類只花了很短的時間就改變了牠們的行為,」她解釋說:「僅在幾週之內,就能看出這些趨勢。」

雖然在當時真的覺得差別很大,但封鎖高峰期的交通,其實平均只減少了8%到20%,實際上並沒有減少太多移動。「如果,以一個社會來說,我們決定要改變我們的行為,以降低我們對地景中鳥類的擾動,我們幾乎立刻就會看到成效,對牠們也有好處。」寇柏說。

威廉與瑪麗學院綜合保育研究所的生物學教授兼主任約翰.史瓦多(John Swaddle)說,這項研究是人類活動對鳥類土地利用影響的「良好大型案例」。但他也指出,「對我們在地球上造成的滅絕危機,封城與把人類大規模排除在地景之外並不是一個永續解決方案。」而降低噪音和改善科技的努力,只是「OK繃……治標不治本。」他說。

安珀.羅斯(Amber Roth)是研究保育解決方案的緬因大學助理教授,她補充說,2020封城期間能在校園裡看到北美黃林鶯固然可喜,「但都市人類造成的噪音、繁忙和喧囂,也可以把鳥類嚇離可能對牠們生命造成威脅的危險情境。」

這項研究的作者群同意,要判斷「人類停滯期」大致上對鳥類保育來說是否有造成任何實質好處,目前還嫌太早。事實上,隨著封城解除、人類活動突然恢復到平常水準,可能會對那些在春天繁殖季節時選擇在暫時適合居住的地方築巢的鳥類造成「生態陷阱」。

「撞到窗子、戶外的貓、鳥類掠食動物的增加以及其他因素,對深入都市地景的鳥類來說可能意味著生存機會降低,在整個COVID-19大流行期間可能也一樣會是威脅。」羅斯解釋說:「需要更多研究才能了解城市人類活動所造成的後果,並了解吸引更多鳥類到城市來到底是好是壞。」

 

延伸閱讀:美國野鹿身上驗出冠狀病毒抗體 / 這款新的應用程式能預測下一場疫情大流行嗎?

APR. 2024

真菌潛力無限的奇妙世界

這個鮮為人知的龐大生命網路,如何影響地球萬物與人類未來

真菌潛力無限的奇妙世界

AD

熱門精選

AD

AD

Subscribe
立即訂閱
keyboard_arrow_up

AD

ad970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