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資訊中心綜合外電;陳文姿 編譯;林大利 審校 陸地、海洋和天空,每年上億隻的動物為了食物、繁衍而遷徙。旅途危機重重,有時因棲地消失而必須飛更遠,有時被漁網纏繞或遭獵殺。聯合國12日發布第一份全面性的遷徙動物報告指出,近一半的遷徙動物正面臨族群量下降的危機。 保育遷徙動物無法靠單一國家,聯合國《遷徙物種保育公約》(Conservation of Migratory Species of Wild Animals, CMS)締約國大會12~17日在烏茲別克召開。這份重量級報告選在開幕時公佈,盼促成更積極的跨國合作與行動。
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袁慧妍報導 小琉球年遊客量飆破百萬,觀光產業爆炸性增長的同時引爆環境承載過量、生態破壞等危機。海洋委員會於去(2023)年底決議三項措施,包括檢討潮間帶管理措施、強化獨木舟、SUP等遊憩浮具管制、朝向推動「遊客總量管制規劃」。 海委會於1月18日連同各權責機關前往小琉球場勘,要求屏東縣政府在蛤板灣、龍蝦洞要更明確作出保育告示,並會不定時巡查打擊違規情況。當局亦會持續監測潮間帶生物資源量,以作為調整管理強度的科學依據。
環境資訊中心綜合外電;謝明珊 編譯;陳文姿、林大利 審校 2020年夏天臺灣海域經歷一場大規模珊瑚白化,三到四成珊瑚死亡,許多區域的珊瑚白化預警等級來到「二級警戒」,這是美國國家海洋及大氣總署(NOAA)預警系統中最嚴重的一級,代表「可能會發生嚴重珊瑚白化和死亡」。 隨著近年海洋溫度持續飆高,現有的預警分級已不敷使用。2023年底,NOAA一口氣新增三個珊瑚白化警戒等級,從原本的五個等級增至八個。
位於日本北海道美瑛的「青池」又稱「白金青池」,由於含有獨特的成分,使湖水呈現藍色,而且會隨天氣和季節改變。我拍照的這天,湖景就像一幅水彩畫,是大自然揮灑的傑作。 本作品來自《國家地理》攝影社群 Your Shot。
環境資訊中心綜合外電;謝明珊 編譯;陳文姿 審校 南極研究科學委員會(SCAR)最新報告證實,靠近南極的福克蘭群島(Falkland Islands)上的巴布亞企鵝(gentoo penguin)死於H5N1禽流感,國際憂心病毒可能在南極造成重大災情。
環境資訊中心綜合外電;謝明珊 編譯;許祖菱 審校 烈日炎炎到豪雨成災,高溫屢破紀錄的2023年,哪些氣候新聞讓人印象最深?英國氣候媒體《Carbon Brief》報導了過去這一年媒體關注度最高的25則氣候與能源相關論文,深入探索這些引領話題的研究,以及它們引發熱議的特殊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