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搜尋 電子雜誌搜尋

AD

不錯過知識訊息,立即加入國家地理官方X

Apr. 03 2019

為什麼虎鯨無法在圈養環境下健康長大?

  • 這是一頭叫做凱拉的雌性虎鯨,攝於2011年的奧蘭多海洋世界。牠在2019年1月死亡,當時30歲。在野外,雌性虎鯨的平均壽命是50歲,很多能活到80或90歲。PHOTOGRAPH BY PHELAN M. EBENHACK, AP

    這是一頭叫做凱拉的雌性虎鯨,攝於2011年的奧蘭多海洋世界。牠在2019年1月死亡,當時30歲。在野外,雌性虎鯨的平均壽命是50歲,很多能活到80或90歲。PHOTOGRAPH BY PHELAN M. EBENHACK, AP

  • 2014年,虎鯨在聖地牙哥海洋世界表演。這些哺乳動物非常聰明,在野外能游極長距離。數十年來,研究記錄了虎鯨在圈養環境下出現的壓力相關行為。PHOTOGRAPH BY SANDY HUFFAKER, CORBIS/GETTY

    2014年,虎鯨在聖地牙哥海洋世界表演。這些哺乳動物非常聰明,在野外能游極長距離。數十年來,研究記錄了虎鯨在圈養環境下出現的壓力相關行為。PHOTOGRAPH BY SANDY HUFFAKER, CORBIS/GETTY

1

這種海洋哺乳類是世界各地遊樂園表演的明星,但牠們死去的時間遠早於正常壽命。

2014年,虎鯨在聖地牙哥海洋世界表演。這些哺乳動物非常聰明,在野外能游極長距離。數十年來,研究記錄了虎鯨在圈養環境下出現的壓力相關行為。PHOTOGRAPH BY SANDY HUFFAKER, CORBIS/GETTY

2014年,虎鯨在聖地牙哥海洋世界表演。這些哺乳動物非常聰明,在野外能游極長距離。數十年來,研究記錄了虎鯨在圈養環境下出現的壓力相關行為。PHOTOGRAPH BY SANDY HUFFAKER, CORBIS/GETTY

2019年1月,凱拉(Kayla)死了。牠是一頭30歲的雌性虎鯨,生活在奧蘭多海洋世界。如果牠生活在野外,牠或許能活到五十幾歲,甚至是80歲的高齡。儘管如此,凱拉已經比歷來任何一頭在圈養環境下出生的虎鯨活得更久了。

我們還不知道牠死於什麼(海洋世界尚未發布牠的屍體剖檢,法律也沒有必須發布的規定),但牠的直接死因可能也無法提供太多資訊:虎鯨計畫公司(Orca Project Corp.)管理的解剖報告資料庫顯示,嚴格來說,虎鯨常死於肺炎或伺機性感染(opportunistic infections),這些感染會因為虎鯨原本就很虛弱而乘機發展。虎鯨計畫公司是一個非營利組織,成員是反對圈養虎鯨的海洋哺乳類專家。

根據鯨豚類專家維護的兩個資料庫所存紀錄,自1977年起,世界各地已有70隻虎鯨在圈養環境中出生(死產或死於子宮內的其他30隻未列入計算)。其中37隻如今已死亡,包括凱拉。只有少數幾隻從野外捕獲的虎鯨能活過30歲,而在圈養環境中出生的虎鯨,全都活不過30歲。

目前全世界有59隻虎鯨被圈養在海洋公園及水族館。有些是從野外捕獲;有些是在圈養環境中出生。全世界的圈養虎鯨有三分之一在美國,牠們全都生活在奧蘭多、聖地牙哥與聖安東尼奧等三座海洋世界園區,只有一隻虎鯨除外。洛麗塔(Lolita)是一隻54歲的雌性虎鯨,1970年在華盛頓州外海被捕獲。牠獨自生活在邁阿密水族館裡一個露天水池,水池長度不足牠體長的兩倍。

這是一頭叫做凱拉的雌性虎鯨,攝於2011年的奧蘭多海洋世界。牠在2019年1月死亡,當時30歲。在野外,雌性虎鯨的平均壽命是50歲,很多能活到80或90歲。PHOTOGRAPH BY PHELAN M. EBENHACK, AP

這是一頭叫做凱拉的雌性虎鯨,攝於2011年的奧蘭多海洋世界。牠在2019年1月死亡,當時30歲。在野外,雌性虎鯨的平均壽命是50歲,很多能活到80或90歲。PHOTOGRAPH BY PHELAN M. EBENHACK, AP

還有10頭野外捕獲的虎鯨目前在俄羅斯遠東地區的濱海圍欄(sea pens)裡受苦,同時政府正在調查牠們可能受到非法捕捉。如果牠們最後被賣到水族館(可能是中國水族館),全球圈養虎鯨的數目可能躍至69頭。

有充足證據顯示,鯨豚類──鯨魚、海豚及鼠海豚──無法在圈養環境中健康成長。牠們是非常聰明的社交動物,天生就被設計成要在海裡跨越長距離地生活、遷徙、覓食。在動物保護機構(Animal Welfare Institute)工作的海洋哺乳類科學家娜歐蜜.蘿絲(Naomi Rose)說,不論是在野外或圈養環境下出生,圈養虎鯨的境況都很糟。動物保護機構是一個總部位於華盛頓特區的非營利組織。

而部分原因是牠們的龐大體型。虎鯨是能在野外長距離游泳的大型動物──平均一天游64公里──這不只是因為牠們能夠如此,也因為牠們必須如此,目的是尋找多樣的食物以及運動。牠們每天會下潛30到150公尺好幾次。

蘿絲說:「這是生物學的基礎。」她說,在圈養環境中出生的虎鯨從未生活在海洋裡,卻仍然有相同的先天驅動力。「如果你已經演化出能移動長距離來尋找食物與伴侶,那麼你就會適應那種移動行為,不論你是北極熊、大象或虎鯨都是如此。」蘿絲說:「把〔虎鯨〕放進45公尺長、27公尺寬、9公尺深的盒子裡,基本上就是把牠們變成不怎麼動彈的動物。」

蘿絲解釋,要知道一種哺乳類是否能良好適應圈養環境,主要指標之一是牠們在野外的棲息範圍有多廣。牠們的自然棲息範圍愈廣,牠們就愈不可能在圈養環境下健康成長。有些動物園逐步不再展示大象,也是基於同樣理由。

她說,我們能在某種程度上重建陸地環境──例如熱帶草原──但我們無法重建海洋。

蘿絲說:「沒有一種海洋哺乳類,能良好適應我們為牠們打造的水泥盒子世界。」

受苦的跡象

動物福祉專家說,我們非常難以證實到底是什麼導致了生活在水池的虎鯨壽命縮短。「圈養虎鯨的問題是牠們的健康大多籠罩在謎團裡。」善待動物組織(PETA Foundation)的海洋哺乳類獸醫希瑟.萊利(Heather Rally)說。只有飼養虎鯨的機構所雇用的人才能真正接近虎鯨,而且這類資訊很少會公開。

圈養確實會損害虎鯨的健康。這明顯表現在虎鯨最重要的身體部位:牙齒。2017年一項經過同儕審查的研究在《口腔生物學檔案》期刊(Archives of Oral Biology )發表,該研究發現美國的圈養虎鯨有四分之一都有嚴重的牙齒損傷。70%具有至少一定程度的牙齒損傷。某些野外虎鯨族群在牙齒上也有磨損及裂縫,但這些損傷是對稱的,並且是在數十年間逐漸發生,不像圈養虎鯨的牙齒損傷是急性和不規則的。

根據該研究,圈養虎鯨發生牙齒損傷,大多是因為牠們持續在水池壁上磨牙,常常磨到神經暴露的地步。這些磨損區域成為開放的孔洞,即使照護者定期以清水沖洗,還是很容易滋生感染。

自1980年代晚期,科學研究就開始記錄這種壓力導致的行為。它們常被稱為刻板行為──重複出現卻不具有明顯功能的行為模式──這些行為常包括自殘,常見於缺乏營養且住在過小籠舍的圈養動物。

虎鯨的腦是地球上所有動物中第二大的。跟人類一樣,牠們的腦在社會智力、語言及自我覺察的區域高度開發。研究已顯示,野外的虎鯨生活在緊密的家族群體,共享成熟、獨特且代代相傳的文化。

在圈養環境裡,虎鯨生活在人造的社會群體之中。少數圈養虎鯨完全獨居,例如洛麗塔。在圈養環境中出生的虎鯨與母親分離的年齡往往遠比在野外更早(雄性虎鯨常一輩子跟母親待在一起),而且常被運送於不同機構之間。凱拉在11月齡時與母鯨分開,並總共在美國各地的海洋世界機構之間移動過四次。

而圈養虎鯨無法避開與其他虎鯨的衝突,或在水池中進行自然的游泳,更加劇了社交混亂的壓力。

在2013年,紀錄片《黑鯨》(Blackfish)藉由「提利康」(Tilikum)的故事公開了圈養虎鯨的心理傷害。提利康是一頭在野外捕獲的虎鯨,曾殺害奧蘭多海洋世界的一名訓練師。這部片收錄前海洋世界訓練師與鯨豚類專家的證詞,他們認為提利康的壓力直接導致牠對人類的攻擊性(牠之前曾在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省的一座非海洋世界的公園殺害另一名訓練師)。法院紀錄顯示,海洋世界曾在1988年至2009年之間記錄到他們的虎鯨對訓練師具攻擊性,發生案例超過100次。這些案例中有11次導致受傷,一次造成死亡。

《黑鯨》也收錄了對前野生虎鯨獵人約翰.克勞(John Crowe)的一次訪談,他仔細描述從野外捕捉幼年虎鯨的過程:幼鯨困在網中的哭叫聲、家族成員發狂擠在網外的焦慮,以及幼鯨沒有活著撐過那次捕獵的結局。那些幼年虎鯨的屍體被切開、裝滿石頭,然後沉入海洋深處。

徹底改變

大眾對《黑鯨》的反應既迅速又憤怒。成千上萬名激憤的觀眾簽署請願書,呼籲海洋世界讓虎鯨退休,或是徹底關閉。合作企業如西南航空及邁阿密海豚橄欖球隊也斷絕了與海洋世界的關係。海洋世界的遊園人數下滑,股票也開始暴跌,之後再也沒有完全恢復。

「我們以前是理念很邊緣的運動,如今我們是主流了。這個改變在一夕之間發生了。」蘿絲說,她自1990年代起就在倡導圈養虎鯨的福祉。

美國農業部是負責實行聯邦動物福祉法案(Animal Welfare Act)的部門,動物倡議團體認為,農業部無法適當監督因娛樂活動被圈養的動物的福祉,因此多年來試圖對他們採取法律行動。善待動物組織的動物法副總顧問傑瑞德.古德曼(Jared Goodman)說,他們的努力從未成功。古德曼已參與許多這類訴訟。

但在2017年,事態開始改變。加州立法禁止在該州繁殖虎鯨。不久之後,在聖地牙哥有一處園區的海洋世界宣布,他們會徹底結束圈養虎鯨繁殖計畫,並聲明他們目前的虎鯨會是生活在海洋世界園區的最後一代。雖然20頭虎鯨與其他許多鯨豚類繼續在園內生活及表演,但該公司會逐漸將行銷重心放到遊樂園設施上。

在聯邦政府的層面,民主黨的加州眾議員亞當.希夫(Adam Schiff)一次又一次地推行一項法案,以逐步停止美國各地的圈養虎鯨表演。在加拿大,一項聯邦法案準備在今年下半年通過,該法案將禁止所有圈養鯨豚類的表演──不只是虎鯨,還有所有海豚、鼠海豚及鯨魚。

展望未來

但還有問題要解決:如果聯邦法律關閉圈養機構,或者如果海洋世界這樣的圈養機構同意更進一步,讓目前的虎鯨全部退休,那麼美國及加拿大的22頭圈養虎鯨該如何處置?這些動物都無法放回野外──牠們已經習慣依賴人類餵飼。

鯨魚保育計畫(Whale Sanctuary Project)由一群海洋哺乳類科學家、獸醫、政策專家、工程師領導,致力於建立大型濱海保護區來收容退休或獲救的鯨豚類。他們的想法是這些動物能生活在海中的封閉棲地裡,同時依然能受到人類的照護與餵食。該團體已在不列顛哥倫比亞省、華盛頓州及加拿大新斯科細亞省找到潛在地點。希瑟.萊利也參與了該組織的顧問委員會,她說讓保護區成真的統籌工作會很複雜。

她說:「我們有其他各個物種的保護區。」即使有這些挑戰,「現在絕對是時候建立一座海洋哺乳類保護區了。我們早該這麼做了。」

鯨魚保育計畫希望他們最終能在這些動物恢復的過程中與海洋世界成為夥伴關係。海洋世界反對海洋保護區的概念──並將其稱之為「海中牢籠」,認為環境危害與完全陌生的棲地可能對虎鯨造成巨大壓力,結果將是弊大於利。海洋世界已經從官網上刪除了一份2016年詳細描述其反對立場的聲明,但一名公司代表向《國家地理》確認,海洋世界的立場仍未改變。

雖然對於西方國家、俄國與中國的圈養虎鯨而言,未來似乎有一些希望,但圈養海洋哺乳類的產業持續成長。在俄國,10頭近期捕獲的虎鯨在一個狹小的濱海圍欄中受苦,還不知道自己的命運會如何。中國現在有76座營運中的海洋公園,還有25座正在興建。該國大部分的圈養鯨豚類都是從野外捕獲,以及從俄國與日本進口。

蘿絲說,中國「還沒有所謂的『黑鯨』效應。」但她對中國黑鯨效應的到來充滿希望,因為她之前曾見過它的到來。

「如果是十年前,你不會寫這篇報導。」她說。

延伸閱讀:虎鯨如何從被人痛恨到受人喜愛、再到瀕臨滅絕虎鯨寶寶夭折,媽媽伴屍17天不離不棄

OCT. 2024

亞馬遜探索大行動

從安地斯山脈到大西洋,尋找世界最大流域的過去、未來與啟示。

亞馬遜探索大行動

AD

熱門精選

AD

AD

Subscribe
立即訂閱
keyboard_arrow_up

AD

ad970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