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搜尋 電子雜誌搜尋

AD

ad970250

不錯過任何知識訊息,立即加入國家地理官方Twitter

防疫期間遠端工作,請利用客服信箱聯繫。

Jun. 28 2018

不能用塑膠吸管,怎麼辦?

  • 不能用塑膠吸管,怎麼辦?

    不能用塑膠吸管,怎麼辦?

1

Photo By Alex Brown from flickr, CC licensed

塑膠汙染逐漸成為不可忽視的議題,臺灣2018年也順應國際潮流,端出新一波限塑政策,目標是2030年全面禁塑。除了塑膠袋外,其他塑膠製品也即將成為被限制對象。然而環保署最近預告的塑膠吸管限制草案,卻引發爭議。

延伸閱讀:臺灣新限塑政策起跑半年,成效如何?

環保署2018年6月初預告的草案內容1根據規定,環保署6月8日提出的限塑膠吸管是「預告」,從預告到正式公告中間還有60天。負責塑膠吸管限制草案的環保署廢棄物管理處技正鄧丕信表示,60天的期間內,環保署會召開公聽會,對於草案內容有疑慮的人都可以在60天內提出問題。指出,從2019年7月起,包括公部門、公私立學校、百貨公司和購物中心、連鎖速食店等四大類共8000家業者不得提供內用者一次用塑膠吸管。符合環保署環保標章規格標準項目中的「生物可分解塑膠」並取得環保標章使用證書者,以及用紙片或木片、甘蔗、蘆葦、麻、麥稈等植物纖維製成且塑膠成分含量重量低於百分之十者的吸管、商品出廠時就附上吸管的產品,則皆不在管制範圍內。

AD

ads-parallax

草案最大的爭議,恐怕是有環保署官員提到如果想喝珍奶卻沒帶吸管,可以用湯匙。此番說法讓義美食品總經理高志明呼籲,限塑政策不該是鐵板一塊,應該為臺灣名產珍珠奶茶開一扇窗。他指出,如果不用吸管飲用珍奶而改用湯匙,口感風味會大打折扣。

民眾和高志明的反對聲浪可想而知,愛喝飲料的臺灣人一年可用大約30億根塑膠吸管,等於每人平均3天用一根,不能使用塑膠吸管恐怕會讓臺灣人生活變很不方便。而除了自備環保吸管外,有哪些新技術或是方法可以解決塑膠餐具汙染的問題?

可以吃的餐具

印度發明家納拉亞納(Narayan Peesapaty)就想到一個辦法。為了減少大量被丟棄的塑膠餐具,他在2010年開始利用小米、米飯和麵粉等天然食材做成各種湯匙和筷子,讓人用餐完後可以將餐具一口吞下。另外這種餐具遇熱或碰水還可以保持至少十分鐘不軟化,如果不想吃掉,放到土裡 5、6 天就會自行分解。

杯子不僅可以吃還有口味

環保署預告限塑政策時,有人開玩笑說,以後可能用拿脆迪蘇當吸管了。不過紐約新創公司LOLIWARE還真的發明出一款可以吃的吸管 LOLISTRAW,讓人喝完飲料就能一邊把吸管吃掉。其實在2015年時LOLIWARE就推出了第一個產品「可以吃的杯子」,以可食用海藻製成,繽紛的顏色來自水果或是蔬菜染色,目前甚至還有香橙、櫻桃、香草、抹茶等口味,不知道吃起來味道如何?

法國的環保杯租借機制、德國的空瓶回收機

除了用科技解決問題外,歐洲國家則想出提倡環保杯的商業模式。例如法國一家名為「ECOCUP」的公司,就推出可重複使用、耐高溫的環保杯租用給民眾。除了基本租金外,每個杯子還和客戶收取新台幣約37元的高額押金。這款杯子的設計宗旨是希望民眾使用可回收的環保杯,減少一次性浪費,在巴黎街頭隨處可見的紅酒攤販或行動咖啡車提供的塑膠杯,大多是利用和ECOCUP類似的租用模式。

而德國也有類似的回收機制。在德國超市買瓶裝飲料,必須要售價外多付一筆退瓶保證金。一罐可樂一歐元(約新台幣37元)就要多付 0.25 歐元(約新台幣9元)。而在連鎖超市則都有空瓶回收機,消費者只要將符合標準的空瓶丟進去,就能憑機器吐出的收據去櫃檯領錢。

和臺灣一樣,歐盟和法國也都有對塑膠製品用法令管制,例如歐盟規定2030年達成55%塑膠製品可回收再利用的目標,法國則規定2020年起實施禁用如塑膠餐盤和餐具等一次性餐具。在這幾個國家中,我們已經看到了民間機構和政府法令之間的相輔相成,德國的回收機制和法國的ECOCUP都是案例。

換句話說,減少塑膠使用並不是政府頒布法條禁用塑膠就夠了,還需要民間的環保團體或企業運用技術和發揮創意,才可能邁向無塑生活。

無塑革命才剛開始,你我仍需繼續努力

負責限塑政策的環保署廢棄物管理處處長賴瑩瑩談到政策內容時,一再強調「逐步推動」四字。賴瑩瑩說,逐步推動限塑政策除了要讓民眾可以提早因應外,更重要的是要有成熟的替代方式。例如規定餐飲業不提供免洗餐具,政府就要有辦法監管清洗餐具的狀況,另外民間可能也會有提供餐具租賃和清洗服務的業者出現。

環保署制定的限塑時程。資料來源:環保署提供。

「法律規定這麼做之後,就會有需求(例如餐具租賃業),有了需求就會有市場。」賴瑩瑩提到,距離規畫全面禁塑的2030年還有12年,這段時間有三個目標──讓餐飲業調整提供餐具的方式、讓餐具租賃業者發揮、讓民眾養成習慣。換句話說,政府制定法令的最多只是起個頭,接下來還需要民間的努力。

目前,已經有臺灣業者參考國外案例,發展出類似的環保杯租用模式。例如「青瓢」就借鏡法國氣候大會租借杯子的前例,在各大活動中提供杯子租借服務,推廣自帶環保杯的概念。在成立的一年間,青瓢已經參與了近40場大大小小的活動,創辦人林志龍表示光是一個超級馬拉松比賽,用環保杯取代免洗水杯就能減少2萬個免洗杯垃圾的產生。

而由李翊禾、宋宜臻創辦的「好盒器」則是推廣重複使用容器,方法是讓商家提供玻璃杯給顧客,顧客使用完後歸還到店內。好盒器串聯台南正興商圈幾家店家,讓消費者可以甲店租乙店還,原本採取收取押金模式,去年5月改為免費租借,到今年1月為止累積大約3000多杯次,而且只有相當少數的消費者沒有歸還環保杯。

以上兩個推廣環保杯或容器租用服務的業者,都是在2018年限塑政策之前就出現,代表已經有團隊認真思考塑膠汙染的問題。不過對照國外,這兩個案例都還不具規模。要讓臺灣變身無塑之島除了政府的政策、民間業者的努力之外,真正重要的還是你我必須改變生活習慣,減少或甚至完全不用塑膠餐具吧!

資料來源:

社企流:不讓塑膠吸管傷害海洋,這間公司讓你喝完飲料直接把吸管「吃掉」
低碳生活部落格:環保杯的創新營運模式 來自法國的 Ecocup
非常木蘭:如果這個世大運,零免洗杯垃圾?只租不賣的青瓢杯
生命力新聞:容器界的Ubike 好盒器玻璃杯租借
天下雜誌:【德國現場】紙杯不環保,德國人一小時用32萬個,他們怎麼解決?

撰文 : 黃靖軒

首圖來源: Alex Brown from flickr, CC licensed

APR. 2024

真菌潛力無限的奇妙世界

這個鮮為人知的龐大生命網路,如何影響地球萬物與人類未來

真菌潛力無限的奇妙世界

AD

熱門精選

AD

AD

Subscribe
立即訂閱
keyboard_arrow_up

AD

ad970250